东湖评论:湖北何以成为文旅“尖子生”?

4月25日,2025湖北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于武汉盛大开幕。在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的指引下,湖北以长江为脉,以荆楚文化为魂,以生态为基、科技为翼,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大步迈进。从山水观光迈向文明对话,从文化自信走向文明复兴,一幅既底蕴深厚又充满活力的文旅新画卷正在荆山楚水间铺展。

科技赋能,让文化触手可及。在湖北省博物馆里,全息投影让曾侯乙编钟的战国青铜乐音穿越时空;武当山古建筑群中,智能导览系统讲述着道教文化。数字技术还原屈家岭遗址稻作场景,云端课堂展示汉绣针法,让文明传承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共鸣。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一场文明解码的实践正在上演。博物馆内,“长阳人”化石与古生物化石群在声光电技术中诉说着二十万年的文明密码,从远古先民的燧石取火到巴人悬棺的神秘图腾,历史长河在数字展墙上奔涌流淌。文化讲座不再局限于殿堂,而是搬进土家吊脚楼,非遗传承人指尖翻飞间,西兰卡普的经纬线编织“寸锦寸金”的传奇。当清江画廊的游船上响起原生态山歌,游客们通过AR眼镜见证着“下里巴人”如何演变为阳春白雪,这种虚实相生的文化体验,让“空山新雨后”的意境有了最鲜活的注脚。科技让文明的厚重化作可感知的温度,在古今对话中延续文明脉络。

空间重构,串起全域文旅“珍珠链”。湖北文旅的破局之道,在于以空间重构激活全域资源,将散落的文旅“珍珠”串成文化项链。从神农架的原始秘境到武当山的道韵仙踪,从三峡大坝的工业奇迹到恩施土司城的民族风情,高铁专线与文化驿站如银线穿珠,织就“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立体旅游版图。这一重构既蕴含“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哲学智慧,更让荆楚文化在移步换景中实现多维呈现。又如长阳清江画廊、清江方山、卓尔木桥溪三大景区通过生态绿道实现“三区联动”,游客乘画舫穿行于“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的山水长卷之中,转瞬即可登上方山丹霞地貌的观景台,在云端玻璃栈道感受“会当凌绝顶”的豪迈。这种空间转换的惊喜,在龙舟坪镇沿头溪畔,“哪吒闯关”乐园的亲子狂欢与申小豹泥巴乐园的烟火气息相映成趣,夜幕降临时,古戏台的土家歌舞与峡谷灯光秀交织,将《千里江山图》的意境化作流动的实景画卷。空间的转换与融合,让游客在不同场景中领略荆楚文化的多元魅力,使湖北文旅成为一部生动的地域文化百科全书。

产业融合,激活文旅消费新动能。在武汉户部巷里,热干面的烟火气与沔阳三蒸的非遗底蕴碰撞,宜昌三峡人家中,土家腊肉的香气与民俗展演交织,“文旅+美食+非遗”的复合业态,让文化遗产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消费场景,恰似白居易笔下“绿蚁新醅酒”的生活美学,让文化体验成为可带走的记忆。又如长阳清江半程马拉松串联山水与人文,跑者在“天然氧吧”中畅跑,土家幺妹递上的古法苞谷酒酿,将赛道化作流动的文化长廊;万人年猪宴上,非遗擂茶技艺与《齐民要术》记载的抬格子蒸肉相映成趣,县委政法委创作的“义勇闪耀”主题曲传递安全感,非遗西兰卡普展销区销售额飙升,印证着“文化+体育+消费”的乘数效应。这种跨界融合,打破了产业边界,正推动湖北文旅在市场浪潮中破浪前行,绽放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时代光彩。

新时代的湖北文旅,以长江文明为脉,串联神农架秘境、武当山灵韵,以三国文化沉浸、三峡纤道豪情为笔,在荆楚大地铺展“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壮美画卷。当游客于黄鹤楼前遥想“烟波江上”的哲思,在神农架探寻自然密码,湖北便成为文明传承的鲜活载体。这不仅是文旅产业的升级,更是中华文明向现代转型的生动注脚,以文化自信为基,奏响从“荆楚风情”迈向“文明复兴”的时代强音。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