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以“惠”字当头,湖北走出文旅融合之路

2025湖北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在武汉隆重召开。千年文脉,泽被后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将文旅做大做强,更多更广的惠及人民群众,才是题中应有之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人无我有”夯实文旅供给根基。时下中国各地在推进文旅发展上都不遗余力,但文旅产品“同质化”现象也很普遍,“去重”任重道远。“青铜不语,历史有声。”不日,湖北省博物馆“穿越青铜纪”VR剧场将首次亮相,游客戴上设备便可“触摸”曾侯乙编钟的千年回响。此景,恰是湖北深挖文化资源、创新产品供给的缩影。张之洞曾言:“国于天地,必有与立。”从辛亥革命博物院《穿越·汉阳兵工厂》的沉浸式体验,到恩施仙山贡水全县域夜游的山水画卷,湖北以“人无我有”的魄力,将荆楚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旅产品。更以“人无我有”为内核,打造出“游购娱”一体化的文旅新生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看今朝——以多元输出讲好荆楚故事。众所周知,荆楚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湖北的多元文化输出,正如长江奔涌,既有楚文化的浪漫,又有红色基因的厚重。黄鹤楼前,一场光影秀将崔颢的诗句与长江灯光交织。武当山下,《太极问道》实景演出将道家哲学与武术融合。在咸宁通城县大坪乡内冲瑶族村,游客可与瑶族同胞对歌共舞,体验“以心相交”的民俗风情。这种文化输出模式,恰如李白笔下“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情谊,跨越时空引发共鸣。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湖北以多元文化输出为纽带,不断演绎讲好荆楚故事,让世界听见荆楚之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场景创新激活消费动能。近年来,湖北通过“文化+科技”“传统+时尚”的跨界融合,打造出数百余项消费新场景。“非遗不是老古董,而是新时尚。”在孝感祥云湾戏曲园,游客可穿上汉服学唱楚剧。在荆门圣境山,低空飞行项目让山川尽收眼底。各式各样创新背后,是对消费需求的深刻洞察。今年以来,湖北联合顺丰快递将在交通枢纽设置自助寄递柜,解决游客行李难题。中石化推出“文旅养车卡”,将加油站变为自驾驿站。应该来讲,消费场景的创新,本质是对人性需求的精准回应。湖北正以“春风化雨”的姿态,让文旅体验更贴心、更温情、更给力,使得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九省通衢贯八方,万里长江作画廊——以基础设施托举诗和远方。要想富,先修路。然而,文旅的大发展更离不开快捷便利的设施服务。“蜀道之难”已成历史,湖北“水陆空”立体交通网,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从武汉天河机场到神农架红坪机场,从沪蓉高铁到长江黄金水道,湖北正以“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织就文旅通达之网。诚然,基础设施的便捷,更体现在服务保障细节中。近年来,湖北省博物馆调整延长开放时间,增加公益讲解场次。武汉市在景区外围设置充电桩、母婴室等等。其实文旅竞争的本质,也是城市治理能力的竞争。湖北在推进基础设施支点建设上不停歇、不止步,正逐步撬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文旅发展非一日之功,需久久为功。湖北以文化为魂、创新为翼、惠民为本,正走出一条“既有阳春白雪,又见人间烟火”的文旅融合之路。湖北的实践证明:唯有以“惠”字当头,方能让文旅发展既见高度,又有深度,更显温度。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