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种菜 土里生金 岸边养鱼 长阳书写绿色答卷

武陵山区,茫茫林海;800里清江,如诗如画。


清江风光。 记者 杨晗 摄

在“中国高山蔬菜之乡”“国家绿色种养殖农业试点县”——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山上种植的各种蔬菜,抢鲜端上江浙沪市民的餐桌;江岸边养殖的鲟鱼“游”向世界各地;昔日山区群众日常食用的魔芋上演“七十二变”,成就全球行业第一股。

这一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这个山区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进程中找到了清晰可见的答案。


云端献宝  

一筐高山蔬菜端上万户千家

湖北是全国重要的菜篮子,常年蔬菜播种面积2000万亩,高山蔬菜播种面积230万亩。这其中,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高山蔬菜面积占到有三分之一。夏秋常规蔬菜淡季,以萝卜、番茄、辣椒为主的长阳高山蔬菜,保障和丰富了全国人民的菜篮子,也鼓起了广大山区菜农的钱袋子。

人间四月天,荆楚农忙时。4月中旬,正是江汉平原蔬菜旺长的时候,而在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上,这里的菜农刚刚开始育苗。

辣椒是资丘镇杨家桥村的蔬菜主打品种。今年,五组菜农雷华平准备种植20个大棚和10多亩露地的辣椒。新兴的水上育苗技术,不光是提高了辣椒苗的质量,也加快了育苗进度。

水上浮板培育辣椒苗。记者杨晗 摄

当雷华平把刚刚播下的辣椒籽送进育苗大棚时,与他相距2公里的一组菜农向玉琴正在查看辣椒苗,因为提前了一个月下种,向玉琴家的辣椒苗已经长出了两叶一芯。育苗大棚外面,向玉琴请来的工人正在田间起垄,为今年的第一季30亩辣椒移栽作准备。

向玉琴告诉记者,政府对建蔬菜大棚,一亩补1000元,去年,辣椒的行情很好,抢鲜地头价8块多一斤,一亩地可收辣椒上万斤,除去各种生产资料成本,一亩地收入两三万块钱。

高山蔬菜大棚起垄准备移栽辣椒苗。记者 杨晗 摄

在杨家桥村,村干部带头种植蔬菜,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主动对接外销渠道,减少种植风险,为引导村民种植蔬菜当起了“开路先锋”。

杨家桥村村党总支书记雷爱华种植大棚辣椒20多亩。他告诉记者,过去村里种植过大白菜、白萝卜,后来发现红辣椒的销路更好,现在全村发展大棚和露地辣椒8000多亩,有四分之三的产量进入了上海市场。

即将移栽辣椒苗的高山蔬菜大棚。记者 杨晗 摄

露地产、大棚出,高山蔬菜滋味浓。进入上海市场的,不只是资丘镇杨家桥村的辣椒;在榔坪镇文家坪村,这里的上万亩番茄也是上海和江浙市场上的抢手货;在火烧坪乡,包菜、萝卜、大白菜等高山蔬菜先后走进全国40多个城市,长阳高山蔬菜声名远扬。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彦妮介绍,从1986年起,长阳就在1600-2000米的高山高寒地率先试种高山蔬菜,历经40年耕耘,高山蔬菜已成特色主导产业,2024年,种植面积50万亩,总产量200万吨,综合产值超120亿元。

秉持“一镇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业”农产品发展理念,长阳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蔬菜产业模式。累计投入1.2亿元,重点支持避雨延秋大棚、仓储冷链设施、育苗工厂及抗旱水池等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先后筛选出“雪单1号”萝卜等35个适合高山栽培的蔬菜品类。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田玉宇告诉记者,为解决高山蔬菜发展的基础问题,长阳每年整合亿元的资金用于高山蔬菜的设施栽培、道路修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2025年,长阳还将投资7亿元建设冷链物流中心,进一步完善高山蔬菜发展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在挑选蔬菜品种和提升蔬菜品质上加强科研攻关,力争把“长阳山蔬”打造成全省的高山蔬菜区域公共品牌。


“魔”力全开

一颗魔芋由黑疙瘩变“白富美”

魔芋是鄂西山区的特色农产品,也是湖北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中蔬菜产业链的主打品种,目前,湖北省25个山区县市种植魔芋30多万亩。在湖北魔芋生产的核心产区——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经过精深加工的魔芋粉,正在上演“七十二变”,在种芋扩繁、规模生产、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上,长阳魔芋展现出“无限魔力”。

眼下,正是魔芋栽种的关键时期,在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柳松坪村,当地一家魔芋种植合作社的理事长张中宜,正带领社员栽种魔芋。去年,老张的魔芋卖出了4到8块钱一斤的好价钱,今年,他又扩大了种植面积30多亩。

效益好,有人种。随着当地种植魔芋的乡亲是越来越多,老张种植的魔芋有一半卖作种苗。在柳松坪村,像老张这样的魔芋种植大户还有7家。

合作社社员栽种魔芋。记者 杨晗 摄

魔芋是鄂西山区的特色农产品,它富含葡甘聚糖,既是一道营养美食,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2020年以来,长阳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财政衔接资金,建成近5万亩标准化基地,带动周边10万亩魔芋种植,引进魔芋深加工企业,湖北一致魔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公司董事长吴平介绍,他们通过精深加工,让昔日黑粗无味的魔芋,成为了人见人爱的“白富美”。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一袋袋不同指标的魔芋粉,正在幻化“七十二变”。肉肠、果冻、冰淇淋等健康食品行业,印染等轻工业和生物材料等领域都有魔芋粉的身影。

各种魔芋深加工健康食品。记者 杨晗 摄

从精粉加工,到健康食品,再到美妆产品开发,一致魔芋公司先后推出了66个系列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一致魔芋还在北交所上市,成为“中国魔芋第一股”。在长阳,依托“龙头企业+初级加工厂+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种植”的经营模式,广大魔芋种植农户从产业链上得到了实惠。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彦妮告诉记者,2024年,长阳魔芋产业带动农民增收4亿元,催生了5个主产乡镇和20个专业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富裕的双赢。

作为湖北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中蔬菜的主打品种,近年来,魔芋产业在抗病品种选育、种植模式创新、精深加工拓展方面不断突破,已经成为长阳重点发展的“两高一优”农业和乡村振兴的主推产业。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田玉宇表示,“十四五”期间 ,长阳要打造魔芋的全产业链,建设魔芋基地6万亩,培养10家以上的规模化企业,打造鄂西的魔芋产业集群,进一步做大做强魔芋产业,为健康中国做贡献。


碧水生“金”

一条清江鲟鱼“游”向世界各地

鲟鱼是世界上唯一生活在水中的活化石,作为一种珍贵的食材,鲟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受到了许多美食爱好者的喜爱,在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当地依托绵延800里的清江优势,发展鲟鱼养殖和加工产业,让清江鲟鱼“游”进了世界各地的餐桌。

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作为长江的一级支流,水体富硒、水质优良的清江,流经长阳三百里,流域内森林覆盖率70%以上,水质清澈,水流平缓的清江水常年水温低于23℃,是养殖好鱼大鱼的天然资源。

鲟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特别是鲟鱼子酱,作为高端食材,更是受到美食爱好者的喜爱。早在2005年,田开红就成立湖北清江鲟龙渔业有限公司,在清江里利用网箱养殖鲟鱼,生意红火。

在陆基养殖池中畅游的鲟鱼。记者 杨晗 摄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5年,长阳为长江生态环境划出红线,全面清理清江养殖网箱,推动鲟鱼上岸。利用清江隔河岩大坝发电尾水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稀缺资源,田开红在龙舟坪镇两河口村选址建设了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鲟龙生态园。

湖北清江鲟龙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开红介绍,从清江上岸后,既保护了清江的水资源,又充分利用了清江的水资源,在这种青山绿水环境中,养出了好鱼,做出好产品。

鲟鱼子酱。记者 杨晗 摄

田开红口中的好产品就是这款卡维尔鱼子酱,目前,产品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鲟鱼子酱,公司还开发了鲜活鲟鱼、速冻鲟鱼、鲟鱼分割产品,以及化妆品、皮革制品、生物制品等衍生产品。鲟鱼上岸,碧水生金。岸上乡亲通过参与养殖和加工,也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每天上午8点30分,两河口村村民刘建国和刘光平都会准时到公司养殖基地打卡上班,检测养殖池的水质、投喂养殖饲料、观察鲟鱼的生长情况就是他们的日常工作。公司给他们的回报是购买社保,外加每个月4000多块钱的工资。

工人给鲟鱼投喂饲料。记者 杨晗 摄

在长阳,像田开红这样从事鲟鱼生态养殖和加工的市场主体有22家,政府先后出台了土地调配、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支持鲟鱼产业发展。在一系列利好举措的推动下,长阳鲟鱼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目前,鲟鱼产量已达3208吨,综合产值高达4.5亿元。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彦妮介绍,近年来,长阳先后争取中央、省、市各项资金1100万元,精准投入设施渔业、绿色养殖、渠道拓展等关键项目,定期开展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培训,提升养殖水平,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长阳城发集团计划筹资5亿元,打造480亩的长阳清江设施渔业产业园,建成后可新增产能1000吨,为鲟鱼产业发展拓展新空间 形成全县经济新的增长极。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田玉宇告诉记者,长阳已经建成了62万立方米的岸上鲟鱼养殖基地,鲟鱼的总产值达到了4亿元,每年提供就业1000多人,带动农民增收1万元以上。

退菜还草山更绿水更清。记者 杨晗 摄

靠山吃山先护山,靠水吃水先守水。除了鲟鱼养殖上岸,长阳还有计划实施退耕还林,退菜还草措施,控制蔬菜种植规模,实施产业提质工程,将10万亩高山蔬菜产区纳入土壤酸化治理项目。2024年,长阳耕地流出整改县级审核通过25570.65亩,上报后通过国家认定13986.58亩。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长阳通过强龙头、补链条、树品牌,壮大了高山蔬菜、清江鲟鱼、魔芋三个特色产业,促进了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的过程中,更多农民分享到了产业增值的收益。

湖北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教授万小艳表示,从长阳发展高山蔬菜、清江鲟鱼、魔芋三大特色产业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山区县践行“两山理论”,把自身的环境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加上科技创新,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生动实践,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方向。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