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入春天,草莓、伦晚、枇杷、樱桃、杨梅、桃子、李子、西瓜、葡萄、椪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相继争“鲜”上市,四季不落幕。
当轨道小火车的鸣笛声穿过巴东柑橘林的晨雾,当建始猕猴桃的藤蔓攀上智能棚架,当贡水白柚的清香飘向俄罗斯餐桌,恩施州这个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湖北省重要的果盘子”,正依托近70%的森林覆盖率、200亿立方米水资源、全球最大硒矿带的生态禀赋,以“三带两线多片”产业布局书写“两山”转化和大食物观新篇——截至2024年,全州园林水果面积89.56万亩,位居全省第二,全州水果产业综合产值32亿元。
自去年5月以来,本报记者先后踏访州内各大水果产区,探寻山区水果链式突围之路。
2021年9月11日,建始县花坪镇关口葡萄园里,采摘葡萄的母女俩笑脸盈盈。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第625号公告,对“关口葡萄”等全国90个产品予以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全媒体记者 沈祥辉 摄)
50余种水果立体种植
长江夺夔门而出,一路奔腾而下,行至巴东巫峡口突然减速,舒缓地绕着江北山峦画出一个温柔的“几”字,形成了独特的峡谷小气候,成就了坐落于此的我国柑橘的优势产地——巴东县。
“哒—哒—哒—”金秋十月,在巴东县官渡口镇大坪村的柑橘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柑橘压弯枝头。还未进果园,远远就听到轨道小火车的声音。头顶上,无人机载着一筐筐水果,嗡嗡作响。
“村里主要种植伦晚、椪柑、夏橙、纽荷尔等品种,共计3730亩。以前采摘全靠人力肩挑背扛,人均一天最多采摘700公斤。2020年安装了单轨小火车后,日均采摘1500公斤。去年,我们又尝试使用无人机采收,既有效解决了柑橘采摘的运输劳力问题,又提高了生产效率。”该村党支部书记孔凡林介绍。
巴东县地形山高坡陡,遥控牵引式单轨道山地果园运输机具有占地少、操控操作方便、适应坡度大、安全性能高等特点,特别适合山地果园的运输。为此,2020年,大坪村安装了单轨小火车,现已建成轨道5000余米。
巴东县位于神秘的北纬30°黄金线上,属于三峡库区长江柑橘带,拥有140余年种植历史。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官渡红橘”曾作为“国宴佳品”走进人民大会堂。
巴东县深耕传统柑橘产业,积极引导果农在海拔350米以下种植伦晚等晚熟品种,在350至500米种植椪柑、纽荷尔等中熟品种,在500米以上种植九月红等早熟品种,初步形成春有伦晚、夏有夏橙、秋有九月红、冬有纽荷尔的格局,在实现“四季有鲜果”的同时避免了同质化竞争。
截至目前,巴东县共计打造柑橘产业基地16万亩,年产量突破15万吨,年产值近8亿元,连续两年创成全国绿色食品(柑橘)原料基地。
3月25日,巴东县东瀼口镇西陵村村民正在用无人机转运春橙伦晚。(全媒体记者 焦国斌 摄)
盛夏七月,建始县业州镇乐家坝村的“十里硒果长廊”正上演着“水果嘉年华”。
猕猴桃、甜柿、阳光玫瑰、黑提、红提、苹果桃、脆红李……叫得上名字的、叫不上名字的水果琳琅满目,长得正欢,一排排果树从村口一直往村里延伸。
果农田子菊脸上的笑容比七月的阳光更灿烂:“今年,我把提子的套袋从纸袋换成了网袋,果子更加清甜多汁,非常受欢迎。”
粗略统计,在建始县,仅规模种植的水果品种就有近20种,是名副其实的“水果之乡”。
“凉城利川”的多巴胺水果季则从每年的四五月开启:红的樱桃、黄的枇杷、绿的李子……应有尽有。
初夏时节,位于利川市南坪乡营上村的红樱谷车厘子基地人流如织,工人和游客正忙着采摘。果树上,深红的车厘子密密匝匝地挤在绿叶下,让人垂涎三尺。
“经营这个果园快10年了,积攒了不少回头客。”辽宁人李宝勇来到妻子谭立凤的老家发展车厘子种植,百余亩6个品种的无公害车厘子果大、味甜,深受消费者喜爱。
据悉,经过多年产业基地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全州初步形成了“三带两线多片”的栽培格局,即巴东三峡库区以甜橙和椪柑为主的柑橘带,清江流域以温州蜜柑为主的柑橘带,酉水流域以柚类和温州蜜柑为主的柑橘带;沿恩黔高速分布的“恩黔砂梨线”,沿国道318线分布的“利川砂梨线”;建始、咸丰猕猴桃基地片,建始关口葡萄基地片,来凤杨梅基地片和城郊时令水果片,其中“三带两线”栽培面积占全州水果总面积的80%以上。
游客在宣恩县李家河镇葡萄园体验采摘乐趣。(资料图)
截至2024年底,全州园林水果面积89.56万亩,产量39.17万吨,种植面积位居全省第二,是全省第一大柚类产区和晚熟柑橘主产区。
从海拔66.8米到3005米,全州8县市用50余种特色水果编制“四季果篮”,让“湖北省重要的果盘子”的货架全年不空档。
22万亩优质水果生产基地
从1.6万亩锐减至千亩,再到打造1.4万亩优质基地,建始猕猴桃的故事,浸透了近20年的产业阵痛与重生。
早在1980年前后,建始县野生猕猴桃面积就达万余亩,年产量约1500吨。为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1982年,原湖北省轻工业局下拨专款,引进“海沃德”“金魁”“米良一号”等良种,并成立中华猕猴桃研究所,开始野生猕猴桃的人工栽培研究与引种工作。2010年,原农业部批准对“建始猕猴桃”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大幅提升了建始猕猴桃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然而,猕猴桃的产业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人工种植过程中,许多品种并未能得到大规模发展,主要原因是猕猴桃种植技术难度大、病虫害防控复杂。2016年前后,建始县1.6万亩猕猴桃溃疡病大爆发,致使其保有面积锐减至千余亩。
“建始的猕猴桃种植走了多年弯路,栽了砍、砍了栽,果农都怕了。”建始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辉波与猕猴桃打交道30余年,见证了猕猴桃由盛转衰再到复苏的全过程。
经历痛击后的农业部门和果农开始觉醒:务必攻克病虫害。
2023年5月,建始县长梁镇龙洞湾村猕猴桃示范基地,村民抢抓晴好天气为猕猴桃进行人工授粉。(资料图)
品种改良方面,湖北建香果业有限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合作,选育出“建香”猕猴桃新品种,该品种品质好、抗性强、成熟早、耐储藏,荣获全国金奖,成为建始猕猴桃的明星产品;州农业农村局与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猕猴桃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曾云流合作,选育出“金塘1号”“金塘3号”两个品种,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和观察,发现这两种品种高耐溃疡病,是公认的世界级品质,并拿到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权。
同时,以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蔡礼鸿为首席的专家组团攻关,编印了《猕猴桃实用栽培技术》,制订了《建始县猕猴桃标准化栽培技术》,确立优选品种、规范建园、平衡施肥等十大栽培技术,进一步规范建始县猕猴桃种植技术。
此外,建始县还积极推动果园标准化建设,通过老园改造和新基地建设,提高标准化种植覆盖率,实现了从8月到次年2月的早中晚熟全覆盖品种格局,大大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截至目前,建始县已建成猕猴桃基地30余个,面积1.4万亩左右。
“从1.6万亩到仅剩千余亩再到如今的近1.4万亩,产业曲线上的每个拐点,都见证了建始猕猴桃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抉择,才成就了而今的全省猕猴桃优势区的中心区。”州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站副站长、农艺师张雅娟是一名猕猴桃产业专家,也是“金塘”系列的品种权拥有者之一。
与建始猕猴桃拥有相似经历的,还有宣恩县的贡水白柚。
宣恩县李家河镇波螺河村,一颗300余年的“白柚母树”迎风而立,华盖亭亭,果实累累。
从一棵母树,到一片果林,贡水白柚曾是聚光灯下的“明星产品”,因其独特的风味、较高的营养价值获评“湖北特色果品”“湖北省优质果品”“全国柚类鉴评金杯奖”,成为当仁不让的“中国四大名柚”之一,也是全州为数不多的几个本地选优果品。
白柚已成为宣恩县李家河镇的支柱产业之一。(资料图)
然而好景不长。受品种退化、土壤板结、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贡水白柚面临考验:果肉干硬,果皮太厚,口感酸苦,甚至被网友戏称为“蒜瓣白柚”。
众声喧哗中,宣恩县委、县政府开始反思:必须举全县之力重振贡水白柚。
与省柑橘产业链首席专家刘继红合作,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增施腐熟羊粪肥,柚子可溶性固形物提高了1.5%,有效提升了贡水白柚的口感和品质;邀请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郭文武提供技术指导,选择优良品种与贡水白柚进行杂交育种;组织湖北宣恩贡水白柚研究院与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伊华林、柴利军团队合作,在李家河镇贡水白柚基地开展贡水白柚异花授粉、基因测定、“赤霉素+芸苔素内酯处理”等试验,填补了贡水白柚基础理论空白;公开征求《宣恩县支持贡水白柚产业高质量发展八条措施暨奖补验收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一系列措施密集推进。
而今,贡水白柚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县14万余亩贡水白柚覆盖8个乡镇82个村,涉及农户8.4万人,年产量9万吨,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年产值3亿余元。
贡水白柚、建始猕猴桃的故事,是我州主动谋变,打造优质水果产业的生动投影。
截至2024年底,全州有贡水白柚、黄坪黄金梨2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巴东椪柑、建始猕猴桃、关口葡萄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宣恩县李家河(贡水白柚)、建始县花坪(关口葡萄)进入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成功续创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贡水白柚)1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橘)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建成湖北省优质农产品(水果)生产基地22万亩。
2023年11月,建始县三里乡村民在晒制有机柿饼。(全媒体记者 曾伟 摄)
年产值破30亿元
果贱伤农。如何提高水果的溢价空间?政府带领果农和企业,落子链式发展。
三四月的武陵山特色园艺作物良种繁育中心的苗圃里格外热闹:樱花、桃花、梨花等竞相吐露着芬芳,这是目前全州唯一一个特色园艺作物良种繁育中心。
“身份”的不平凡预示着生长在里面的植物也不平凡:柑橘是最新品种——无籽椪柑、柿子是“柿中极品”——太秋甜柿、猕猴桃是“抗病之王”——金塘1号、金塘3号……
产业发展,种子是“芯片”。
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与建始县人民政府共建武陵山特色园艺作物良种繁育中心,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农业技术培训、改良土壤结构和优质良种培育等措施,帮助果农种上“省心果”“致富果”。2021年11月,该中心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基地)目录(2021)》。
“所有的新品种、新技术,我们都会在良繁中心进行严格试验,成功之后再在全县及其他地区推广种植。”建始县林业局工程师、武陵山特色园艺作物良种繁育中心项目技术负责人李登朝自2018年扎根这里,在他看来,这种小规模的试错或试对模式能有效避免行政决策冲动,减少资源、资金的浪费。
而今,从苗圃走出去的阳光玫瑰(葡萄)、阳丰甜柿、苹果桃等品种和避雨栽培等技术早已成为当地乃至武陵山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上游的品种完成了科学选择,产业链中游的种植环节才能实现可持续的效益提升。
建始县长梁镇白云村果农在梨园套种蔬菜,为增收上好“双保险”。(资料图)
每年,位于建始县长梁镇白云村二组的六月雪梨园的热闹会从3月持续到8月,前来赏花、参观、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
作为全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梨园园主潘贤成从2001年开始种植六月雪梨。为摸清其中的门道,他订阅了《中国南方果树》《中国柑橘》《长江蔬菜》等报刊,并与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蔡礼鸿教授专家团队合作,推广梨“双臂顺行式”棚架模式、水肥一体化技术等。而今,他的梨园成了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实践基地、省农科院新成果试验示范基地、产业发展志愿服务队研学点。
在潘贤成的带领下和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良繁中心专家的指导下,全县大力发展六月雪梨,现有种植面积8000余亩,年产40万公斤,通过现场采摘、电商、“832平台”等渠道畅销全国各地,亩均年收入3万元。
果品品质好了,链条下游才能实现产销两旺。
11月,贡水白柚进入收获高峰期,宣恩县空气中处处弥漫着柚子的清香。
在宣恩县富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全自动生产线上,柚子正经历华丽蜕变:60%的鲜果经清洗选级后发往全国各地,30%做成轻柚汁,10%制成蜂蜜柚子茶,果渣则变成有机肥。
4月7日,富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无菌车间灌装宣恩“轻柚汁”。
作为宣恩县最大的两家大型柚子深加工企业之一,每年大约有400吨蜂蜜柚子茶、5000吨轻柚汁从这里运出。目前,该公司还在研制柚子饼、柚皮糖等新品。
与富源公司加工成品果不同,宣恩县绍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则把目光聚焦在柚子青果。
分选、清洗、裁切、烘干、包装……2024年7月,在该公司的小柚果加工生产车间内,这些曾被丢弃的疏果,经过72小时加工,变身每吨价值2万元的柚苷原料。
每年4月至8月是柚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为保证品质,柚农会进行疏果。疏掉的小果如何处理,成了柚农的烦心事。
“我们要让每颗柚子都能完成从枝头到舌头的增值之旅。”该公司负责人谭邵荣说。为此,公司投资100万元建成贡水白柚幼果、残次果加工生产线,年收购疏果约50万公斤,为柚农增收100余万元。
“卖鲜果,柚子的均价仅1元/斤;放上生产流水线,柚子身价倍增,不仅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更能缓解市场风险,稳定收入来源,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宣恩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冉茂权与农业打交道已有35年,是贡水白柚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
从生产线上“跳出”的鲜果、蜂蜜柚子茶、双柚汁、柚子酒、小橘红、柚粉、柚皮糖、猕猴桃酒、杨梅酒等则通过直播带货、“832平台”等渠道,由运输触角直达村庄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运往全国各地。
数据显示,全州现有水果生产经营企业69家,其中规上企业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农业产业联合体2家、科技小院1家、州级龙头企业16家、加工企业12家;专业合作社390家、家庭农场192家;果品加工生产线18条,加工产品以蜂蜜柚子茶、柚子酒、双柚汁、柚粉、柚白皮脆、小橘红、猕猴桃酒、杨梅酒、黄桃罐头等为主,全州水果年综合产值约32亿元。
当晨雾再次漫过武陵山巅,恩施的果农们已在海拔梯度与科技创新的坐标系中,找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公式,正用生态与智慧的双重馈赠,继续解构山区水果产业发展密码。
来源: 知恩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