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评 |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支点湖北的回答

湖北是中部六省中唯一被赋予“重要战略支点”定位的省份,肩负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主引擎的战略使命。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支点建设的基础更厚实、底盘更坚实、动能更强劲、力量更充沛,奋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强大气场和磅礴力量。

立夏时节,满目葱茏、生机盎然,荆楚大地响彻拼搏奋进的脉动强音。5月12日至16日,“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网络名人湖北行走进武汉、宜昌、荆门、随州。行走其间,探寻高质量发展新脉动,感受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万千气象、澎湃活力。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支点湖北何以作答?

何以攀峰?

创新策源湖北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湖北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在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科技创新的拔节生长,离不开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走进武汉创新发展研究院,人形机器人、“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技术、黑磷—金属催化剂、高产高蛋白宜机收玉米……一项项前沿科技产品熠熠生辉,一场场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正在发生。

当前,“武创院”正加快建设“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中部节点,推动建设国家级光电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转化应用体系,累计汇聚中外院士21人、储备430余项具有颠覆性技术潜质的项目。

创新之树愈发繁茂,转化之果方能累累枝头。一个个堵点不断打通,一个个难关正被攻克,众多科技企业、科研团队如同雨林中千姿百态的树木,吸收着这个岛屿给予的养分,拔节生长。随着更多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这片充满希望的科创“热带雨林”将为推动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孕育更多“奇迹的种子”。

瞄准科技“最前沿”,勇闯创新“无人区”。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展厅,几十款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红外探测器映入眼帘。它们有的只有指甲盖大小,却集成了传感器等重要设备;有的被厚重金属外壳包裹,可适应零下200摄氏度的极端工作环境……一款款红外探测器,展示了高德红外的技术实力,更彰显着企业坚定自主创新、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决心。

从零起步,坚持自主创新,高德红外经过十余年科研攻关,研制成功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红外探测器芯片,破解了高端红外芯片“卡脖子”难题,解决了国防重大需求。公司的高端红外芯片已成功应用于多款国之重器,续写攀“高”向“新”、追光而行的故事。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聚变,“科创森林”枝繁叶茂。2024年,湖北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以不足全省2%的企业法人数量,贡献全省60%科技创新成果,催生1.34万亿产业增加值。

如今,科技创新已成为湖北最闪亮的名片、最强劲的旋律,成为引领支点建设的第一动力。

何以奠基?

现代化集群加速崛起

近年来,湖北坚持把产业作为支点之基,加快推进“51020”(5个万亿产业、10个5000亿产业、20个千亿产业)现代产业集群全面升级,为支点建设提供了坚实底盘和有力支撑。

——传统产业的焕新未来可期。

走进中国桥梁博物馆,俯瞰一座座耀眼的“中国新地标”,考察报道团“桥”见悠久的建筑文化,“桥”见日新月异的发展,“桥”见大国工程的匠造。从百米到千米,从普速到高速,由内陆走向海洋……中铁大桥局一项项技术创新,推进中国桥梁不断突破“建桥禁区”,逐步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

——新兴产业的动能加速奔涌。

汽车产业是湖北第一大支柱产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湖北努力抢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赛道,在智能化、电气化的产业趋势中跑出“加速度”。

生产线上机器轰鸣,一排排机械臂挥舞忙碌,一块块钢板通过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等工艺变成一辆辆新车……走进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各条生产线井然有序、热闹繁忙。岚图汽车整合东风公司56年造车技术和优势资源,以用户为中心构建创新商业模式,致力于成为“中国高端电动汽车领先者”。在这里,数字化、智能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功刻荆门,铸就长城。通过不断积累的研发创新能力与智能制造能力,长城汽车荆门分公司已成为长城汽车在中部地区布局的最大的生产基地,吸引33家零部件配套龙头企业纷至沓来,千亿汽车产业集群正蓄势待发。

广汽传祺汽车有限公司宜昌分公司不断加速布局“电气化+智能化”,向新能源科技企业转型。湖北汽车产业创新力持续喷涌,处处展现出向“新”逐“绿”的勃勃生机。

——未来产业的脉动日益强劲。

今年两会,“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地抢抓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机遇,先后发布相关产业政策,竞逐“天空之城”。

荆门是我国特种飞行器研发制造基地和唯一的水上飞机试验试飞基地。爱飞客航空小镇,落户24家通航企业,建成了浮空器、水面飞行器、轻型运动飞机等特色低空飞行器研发制造基地,开发了低空+科普、旅游、消费、运动、培训、会展等多元化的低空经济服务业态,每年吸引近10万中小学生来此开展航空科普研学,向人们展示着一座航空小镇的飞天梦想,感受低空经济的创新热潮。

何以绿动?

“黄金水道”链出绿色产业

“千湖之省”湖北,也是长江大保护“立规之地”。近年来,湖北省持续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

“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宜昌是长江中游的起点,也是长江重要的生态屏障。这座秀美滨江之城,以壮士断腕的气魄,换满目青山绿水的生态,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水中,满江绿色、一碧万顷,气势磅礴的三峡大坝,以钢筋铁骨锁住万顷波涛,展现出“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壮美画卷,更给浩荡长江带来了意义深远的改变。

江边,通过“关改搬转”,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全部“清零”,绿色化工企业蝶变升级,生命健康产业集聚成势。兴发集团牢记嘱托,全力推进绿色转型,产品从“论吨卖”到“论克卖”,一步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蹚出了一条绿色化、精细化、国际化的创新发展路子;全球第二、亚洲第一的酵母巨头安琪酵母,以酵母产业为核心,向生物制造、合成生物等产业链上下游拓展,成为宜昌构建“中国微生物第一城”的关键驱动力。

岸线,G348三峡公路、西陵峡莲沱畔成为热闹的网红打卡地,当旅游景点串珠成链,游客一路自驾,一路观赏,生态旅游蔚然成风。

荆楚大地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长江干流、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达到1200多头,水清岸绿、江豚逐浪、麋鹿成群的美景成为常态。

荆门园博园所在地原是大片荒坡野林,其中约一半是矿山采空区、建筑渣土填埋场。如今,这里草木吐绿,湖水静淌,悄然变身为风景宜人的城市公园。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水韵湖北绿意盎然,生态旅游、美丽经济正拔节生长。

从“化工围江”到“江豚逐浪”,从“产业焕新”到“生态蝶变”。在长江大保护的十年实践中,湖北锐意书写自然与人文交响、雄壮与瑰丽兼蓄、发展与保护相融的“荆”彩篇章。

何以荆楚?

文脉赓续融合转化

寻历史文脉,探精神长河。“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传统文化,是我们弦歌不辍的根,文化自信的源。

一步入荆楚画卷,一眼望荆楚千年。在钟祥这座县级市,坐落着中国面积最大的明代帝陵——明显陵。它位于汉江中下游分界点——皇庄码头所在地皇庄街道辖区,与汉江流域的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和遗址共同构成了湖北省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

2000年,明显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依托明显陵这个超级文旅IP,钟祥市以明文化、楚文化为主线,打造莫愁文化村,丰富旅游产品。

其中,湖北民俗民艺第一村——莫愁村,千百年来,围绕莫愁村、莫愁女,以及“阳春白雪”和阳春台、白雪楼等,传诵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慕寻访。游客置身其中,不仅能够感受历史的厚重与底蕴,还可以参与民俗活动、欣赏非遗演出,沉浸式地感受古楚文化的独特魅力,生动人文与历史底蕴相互辉映,编织出一幅多姿多彩的文化织锦。

气势恢宏的明显陵,古色古香的莫愁村……通过传承与保护,钟祥的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一段段鲜活的文化记忆,更是文旅融合后焕发的生机,让人们可以近距离触摸并感受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脉动。

湖北一手抓加强文化资源保护,一手推动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文明一万年·智能社会体验馆,通过人工智能和VR等前沿技术,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展现“文化+科技”的浩荡气象;距今约2400年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这是对随州曾侯乙编钟文献价值的国际认可。曾侯乙编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音律最全、保存最完好的一组编钟。作为公元前5世纪唯一存世的有声文献,编钟的铭文与乐音构成了不可替代的“活态档案”。当前,借助3D建模技术复原编钟铸造工艺,利用声纹分析技术完整保存乐音数据,曾侯乙编钟在数字世界中实现了“永生”,其美妙的乐音也将永恒回响。

风拂荆楚,万物繁茂;江涌新潮,千帆竞发。湖北以支点之力,撬动中部崛起,正步履坚实地走在万千气象光明路上。奋进中国式现代化,荆楚大地响亮作答!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