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自三大运营商上线5G商用套餐后,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时代。如今,5g进入“价值挖掘”的深水区,伴随着人工智能迅速崛起,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等领域兴起,国家之间围绕下一代通信技术“6G”的竞争愈发激烈。
在湖北,中信科移动作为通信领域的“国家队”,率先攻克了让“空、天、地”协同通信的核心技术,展现了我国在空天信息新赛道上的硬实力。

“空天地一体化”布局
构建6G卫星“中国标准”
还记得去年华为发布的黑科技“卫星通话”吗?其背后,就是“空天地一体化”应用的体现。
简单说,就是把天上的卫星、低空飞行器,比如无人机、高空基站,和地面的通信网络,像拧成一股绳一样结合起来,将那些没信号的“盲区”消灭,乃至在撒哈拉沙漠、珠穆朗玛峰、南极大陆这些“无人区”,我们依然可以拿着手机发微信、刷抖音。
(中信科移动通信卫星)
实现一体化的关键,是卫星。眼下,由中信科移动研发并参与标准制定的通信卫星,已经进行多轮发射。中信科移动创新中心资深工程师苏昕告诉记者,“通过通信卫星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星链之后,可以无缝覆盖全球,也就是信号可以无处不在。”
眼下,中信科移动全面参与了我国卫星生态的构建与发展:主导完成我国首个5G卫星互联网体制标准制定、引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在民商卫星市场,手机直连卫星技术研发取得阶段性突破;首创“5g体制兼容,6G系统融合”技术路径,为从5G时代迈向6G时代提供了“中国方案”。目前已形成覆盖通信载荷、信关站、核心网的全产业链能力,轻量星载基站与相控阵天线产品矩阵初具规模。
(中信科移动研发的6G基站)
“我们的目标是构建涵盖卫星、低空、地面网络的完整业务体系,通过星地融合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助力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保持引领态势。”中信科移动总经理范志文告诉记者。

AI+VR
业界首个6G系统样机“信科造”!
在中信科移动,长江云新闻记者体验了一把“未来通信”。
戴上VR眼镜,打电话像面对面聊天一样真实,和海边的朋友远程通话时,甚至还以感受到远方的海风、闻到海水的味道,这就是6G的另一大特征——通感一体。
(记者体验VR通话)
“要实现这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对通信系统的容量、传输速度和反应时间要求极高,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造成系统卡顿。”苏昕告诉记者。
为解决这一问题,今年4月10日,在南京举行的“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上,中信科移动发布了联合中国移动、北京大学研发的“6G全息超表面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样机”,被视为“业界首个6G系统样机”。解决了从5G时代迈向6G时代,通讯天线成本、功耗、重量和体积同步增加的难题,具备低成本、低功耗、形态轻薄、实现复杂度低、天线规模易扩展等诸多优点,是我国未来6G大规模天线高效传输的标志性技术方案。
“这就相当于把普通的单车道变成了八车道,提升了数据并行传输的通道数量,也增加了可用的信道带宽,可以让整体系统容量达到10倍甚至更高。”苏昕说。

专利体系构建技术护城河
面向6G已做好全面准备
围绕6G研发,中信科移动早在2019年就开始布局,已经在全球取得多项关键技术突破。目前,他们在6G领域拥有超过1500项专利,尤其是在卫星与地面网融合、超维度天线、内生智能等关键技术上,走在了世界前列。面向未来,他们目标坚定。
范志文说:“面向6G时代,我们将坚持‘空天地一体化’的战略,大力推进我国卫星互联网的建设与商用进程。充分利用好湖北的科教优势与产业基础深化央地合作,为把湖北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做出贡献。”
从5G开启的“万物互联”时代,到6G描绘的“万物智联”蓝图,移动通信的技术变革不仅将实现跨越单一领域的创新,还能让大家的生活更加绚烂多彩。若6G真到了实现“人机物灵”共生,你最想去的地方是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