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嘉鱼报道(全媒体记者皮道琦)在陆溪镇的板凳会上,一场场文明的对话悄然展开。村民关心什么,“板凳会”就交流什么;村民聚在哪里,“板凳会”就开在哪里……大家围坐在一起,宣讲政策、解决民忧、促进发展,这样的场景不仅展现了基层治理的新模式,更体现了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板凳会:政策宣讲平台在这里搭建
在陆溪镇的各村湾,一张张小板凳成为了政策宣传的温馨平台。这些“板凳会”不仅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也让党的政策和法规更加深入人心。每当夕阳西下,村民们便会自发地聚在村头巷尾,围坐在一起,听政府工作人员宣讲最新的政策和法规,整个过程充满了温馨和亲切的氛围。
近日,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村民们纷纷搬出自家的小板凳,聚在村口的空地上。村干部、志愿者、老党员,大家围坐一圈,开始了这场特别的“板凳会”。
“乡亲们,你们知道吗?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农业会更加现代化,我们的村庄会更加美丽,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富裕。”宣讲没有用高深的理论、复杂的术语,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社会保障政策等,一点一滴地讲给大家听。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不仅让村民们对政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增强了他们对未来的信心。
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点头赞同。接着,老党员李大爷站起来,结合他多年的工作经验,给大家分享了他心中的乡村振兴梦。“咱们村里的路修好了,灯光亮了,环境美了,这都是党的好政策带来的变化。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共同努力,让我们的村子变得更加美好。”李大爷的话,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在邱家湾村,这种“板凳会”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用最接地气的语言,将党的二十大精神、防灾减灾、防骗反诈、移风易俗、未成年人保护等内容传达给每一位村民。这种宣讲方式不仅解决了场地局限的问题,更消除了与群众的距离感。
“这种形式的宣讲会真的很好,大家围坐在一起,就像家人一样。”村民郭端英感慨道。在她看来,这种亲切的交流方式使政策宣讲更加生动,也更容易被村民接受。另一位村民杜光普也表示:“以前我们总觉得政策离我们很远,现在通过板凳会,我们不仅了解了政策,还能参与其中,增强了咱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陆溪镇通过“板凳会”这种亲切的交流方式,不仅达到了政策宣传的目的,还让村民们有了交流情感、增进理解的平台。同时,村民们还可以听到最新的政策信息,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共同探讨村里的发展问题。
板凳会:民声民忧的纽带在这里连接
每天中午时分,年过八旬的邱家湾村村民张奶奶和几位老邻居相继走进村里新建的“幸福食堂”,排队打好饭菜,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你一言我一语,呈现出一派热闹和谐的景象。
据了解,邱家湾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湾,总户数585户,总人口2404人,常住人口698人,其中60岁以上461人,是典型的“老人村”。一次“板凳会”上,村民们纷纷建议,在村里建设一个“幸福食堂”,给老年人提供更精准化的养老服务。
“既然群众有需求,且想法是可行的,那么我们就要探讨如何实施的方案了。”村党总支书记黄辉介绍,该村通过“板凳会”,就食堂选址、规划设计、运营模式、就餐价格等问题进行讨论,充分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激发了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陆溪镇,“板凳会”不仅是一个政策宣传的平台,更是村民们表达诉求、反映问题的重要渠道。政府工作人员通过这种形式,现场倾听民声,及时解决村民的实际困难,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在官洲村窑墩村湾的一次“板凳会”上,村民们纷纷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从人居环境整治到基础设施提升,从土地复耕到集体经济发展,话题多元,既有尖锐的“挑刺”批评,也有开诚布公的建议。
官洲村党总支书记谭如海坦言:“‘板凳会’是我们村改变会风、转变作风的一个探索尝试,目的就是走到群众中间,更好为民服务。”
通过实行“小板凳会+矛盾化解”的方式,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末端,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村干部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村民院落,几个小板凳一凑,共同察矛盾根源、探问题缘由,解疙瘩、和关系。”谭如海介绍,今年以来,官洲村共成功调解土地纠纷2起、邻里矛盾5起,切实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在界石村的一场“板凳会”上,有村民反映村湾道路无路灯,晚上出行非常不便。爱心人士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捐赠路灯,解决了村民晚上出行难题,切实增强了村民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每一次“板凳会”都是一次心与心的沟通,让每位村民们都深刻体会到了家的温暖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也正是陆溪镇“板凳会”以“话”为媒,共同描绘文明新风貌的生动写照。
板凳会:发展的智慧在这里汇聚
在陆溪镇的“板凳会”上,政府与村民之间的互动不仅限于政策宣讲和解决民忧,更是一个汇聚智慧、共谋发展的平台。通过这种形式,村民们积极参与家乡发展规划,共同探讨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推动陆溪镇的经济和社会进步。
在官洲村的一次“板凳会”上,村民们围绕村里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们村的自然资源丰富,可以依托这些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带动村民增收。”一位村民建议;另一位村民则建议:“村里的道路需要进一步硬化,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方便村民出行,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官洲村党总支书记谭如海在认真听取了村民的意见后表示:“大家的建议非常宝贵,我们将吸纳这些建议,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不仅能够及时了解村民的需求,还能与村民们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增强了村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在邱家湾村,“板凳会”也成为了村民们共谋发展的平台。村民们积极提出自己对村庄发展的看法和建议,从农业种植到农产品加工,从文化活动到社区治理,话题广泛,讨论热烈。
“通过板凳会,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村民的需求,也能够与村民共同探讨解决办法。”邱家湾村党总支书记黄辉表示,将把村民的意见纳入村庄发展规划,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能真正惠及村民。
村民们纷纷表示,通过“板凳会”这种形式的交流,不仅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还能参与到村里的发展中来,感觉自己的声音被重视了,很有成就感。
“板凳会”不仅仅是一个讨论的平台,更是一个行动的起点。每次“板凳会”后,大家都会积极行动起来,将讨论的内容付诸实践。在官洲村,村民们自发组织了“美丽家园”行动,定期清理村里的垃圾,种植花草,美化环境。在邱家湾村,村民们成立了“柑橘合作社”,共同引进新技术,提高柑橘的产量和品质。在界石村,村民们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村里的传统文化,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板凳会”上的每一次对话,都是在心间播撒文明的种子。陆溪镇通过这种贴近群众的方式,不仅拉近了政府与百姓的距离,更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共同推动了镇域的和谐发展。未来的陆溪镇,必将在文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绽放更加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