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安全运行保障进行深度融合,鄂州“DeepSeek+12345”“DeepSeek+政务AI助手”正式上线试运行,鄂州数字科技创新产学研基地正式启用,喜马拉雅华中总部、深圳海柔智能、重庆特斯联等优质头部项目相继落地……
鄂州的人工智能时代已然到来。
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鄂州已将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写入市委八届十次全会“数字经济跃升工程”核心任务,列为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
全力以赴、步步争先,近年来,鄂州在人工智能产业的高效布局与快速行动上可圈可点。
01
超前布局
夯实人工智能行业底座
上月初,中国移动湖北智算中心项目在我市临空经济区开工。
该项目总投资3亿元,是打造新型算力基础设施,持续夯实数字经济发展能力底座的重大举措。拟建设的智算中心采用国际主流算力和国产头部算力双平面设计,规划机架规模700架,满配具有860P的计算能力、185P的存储能力,主要服务鄂州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助力鄂州数字经济发展。
为了能在人工智能产业全面爆发前率先抢跑,鄂州近年持续以“新基建”夯实数智赛道。去年初,鄂州入选全国“千兆城市”名单,全市5G基站总数达3058个,5G站址密度居全省第二,千兆网络全覆盖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提供低时延、高带宽支撑。
4年前,鄂州超前布局引入的人工智能产业链基础项目——悦科(湖北)数据中心,目前已是华中地区单体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绿色、节能型数据中心。
该数据中心已建成5栋机房楼,规划8-32KW机柜16000多个,能够承载30万台CPU服务器,预计今年算力能达到10000PFLOPS(每秒浮点运算10000千万亿次)以上。将依托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围绕云计算研发、云服务承载、数据服务、产业孵化等模块,打造以客户定制化服务为核心的信息服务聚集区。眼下,悦科已与鄂城区数据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在智慧城市、公共安全、数字医疗、政务服务等领域拓展算力赋能空间,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算力是人工智能的行业底座,人工智能行业的爆发增长必然对基础设施提出升级要求,鄂州在数据中心、服务器和网络、公用事业等数字基建方面的“先手棋”,无疑筑牢了人工智能的行业底座,获得持续的发展良机。
02
靠前培育
打造人工智能领域标杆
“机器人装上电子皮肤后,可以应用于各种场景,比如汽车工厂、仓储物流等领域,从而替代人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华威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柔性感知事业部总监王浩介绍,一片指甲盖大小的皮肤,集成了105个感应点,一只机器人灵巧手可以拥有1000个以上感应点,相当于机器人手上有了丰富的神经末梢。
目前,华威科已开发3款电子皮肤产品:手部皮肤、躯干皮肤和足底皮肤。2024年,华威科电子皮肤累计装备约200台人形机器人,出货量业内领先;今年已接订单接近500台,预计全年将装备超千台人形机器人。
去年,由华工激光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全面划线机,在华工法利莱切焊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正式下线,并成功在国内某大型船厂投用。
这台高3米、宽7.5米的“巨型打印机”,能够全自动打印不同厚度的“钢纸”,用来造大船。设备集成3D视觉精准定位、图形智能解析功能,装配线精度可达±1mm,处理速度每分钟100米,可实现船体划线的高精度、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率。
4月30日,中国(鄂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正式启用。已建成7x24小时智能通关系统,实现“秒级申报、分钟级放行”。此外,综试区与武汉海关共建“数字关务”平台,企业可“一键”完成9610、1210等全模式通关申报,整体通关时间较全国平均水平压缩40%。
在传统行业,新质生产力同样常见。在宝武集团鄂城钢铁公司,全省首个5G+全连接智慧钢铁工厂已上线一年半,炼铁、炼钢、检(化)验等工序已上线机器人34台(套)。
在湖北枫树线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线车间,原来每班需要20名工人减少到5名,生产效率提升60%。
去年,鄂州成功入围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获30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目前,全市已创建国家级数字经济示范项目3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家、5G工厂4家、数字孪生工厂2家、无人工厂2家、上云标杆企业6家。
下一步,我市将制定《鄂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支撑我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维度,系统化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预计到2027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规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将分别超过75%、90%。
03
聚焦 “建圈”
推动AI产业“强链”
精准对接“光芯屏端网”,作为光谷科创大走廊的桥头堡,鄂州率先融入这个万亿级产业链。
目前,葛店经开区正与武汉光谷加快共建100平方公里光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共同打造国家千亿级光电信息产业基地。其中,红莲湖光谷东数字经济产业园是红莲湖园区近年重点引入的一个引爆性项目,依托该产业园引进武汉银联大数据、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湖北分中心等10家数字经济产业的企业。
同时,提前布局的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红莲湖半导体产业园、葛店泛半导体产业园,是鄂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依托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引进、孵化了聚力智慧城市开放服务云平台、泛社交大数据洞察及智能交互平台、人工智能诊断决策与精准治疗的下肢康复机器人、居家养老系统及照护机器人等一批科创企业“新势力”。
正在加速建设中的莲花山人工智能研究院、湖北人工智能学院已经开始发力。
聚焦通用AI研发的湖北莲花山人工智能研究院已引进2家企业,并将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等领域联合头部企业打造相应的AI中心。依托莲花山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的湖北人工智能学院,目前已联合北大、华为等28所高校和22家企业,着眼培养应用型AI人才。
围绕AI产业“强链”,鄂州AI产业应用正实现矩阵式增长。
年初,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两区一枢纽”建设,为湖北建成支点贡献鄂州力量的实施意见》,其中“聚焦提升创新策源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七项重点任务”。
坚持“科创+引领”,加快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融合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鄂州全力支持国家级葛店经开区、红莲湖新区、梧桐湖园区分别建设东湖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副中心、科研副中心、科教副中心,支持鄂城区加快滨江科技新区和省级创新型区建设,支持华容区创建省级创新型区、临空经济区打造高质量临空经济产业圈。推进长飞石英等17个重点科技项目建设,力争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争取获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0项以上,创新平台覆盖率达30%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29亿元。
坚持“科创+产业”,鄂州积极打造武汉都市圈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构建“离岸研发+本地转化”模式,加快武汉、北京离岸科创中心建设,通过科创供应链平台促成300项成果转化,实现技术交易额130亿元。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建立“初创-中小-高新-领军”全周期培育体系,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培育20家科创“新物种”企业。高标准推进莲花山人工智能研究院、北斗5G产创院等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完善“技术包”转化机制,打造中试基地集群,贯通“创新-转化-产业”链条。
短评:
以“智”破题,跑出产业升级加速度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鄂州以超前眼光布局新赛道,在长江之畔书写了一幅“智变融合”的创新图景。从夯实算力底座到培育标杆企业,从赋能传统产业到构建人工智能生态闭环,这座城市精准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跃升之路。
鄂州的实践印证:产业变革需要“算力新基建”与“政策新供给”的双轮驱动。当16000个机柜构筑起数字基石,当政务服务装上“AI助手”,当钢铁产线走向无人化,这些不仅是技术应用的突破,更折射出城市治理者以“先手棋”重构产业版图的远见。从引进头部企业到孵化本土创新,鄂州在科创生态圈构建中找到了“筑巢”与“引凤”的平衡点,让创新链与产业链在吴都大地深度融合。
当前,人工智能正重塑全球经济格局,鄂州的经验启示:产业升级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要将超前布局的战略定力转化为持续创新的实践能力。这座城市以“智”为笔绘就的发展答卷,不仅为中部地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样本,更让我们看到内陆城市抢抓新赛道、培育新优势的无限可能,主动投身“AI”浪潮,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图景必将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来源:鄂州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