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在武汉洪山礼堂南广场,“天问”“劳动者”“荆楚”“神农”“楚宝”等10款人形机器人惊艳亮相。一周后,武汉中小学春季开学,人形机器人开始进入校园走进课堂,孩子们好奇地跟机器人握手。
武汉,这座培养出一批数字变革引领者的城市,正让数字教育成为推动教育革新、教育公平的新动力。今天,武汉迎来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全球目光聚焦武汉。
神龙小学“星屿学院”“AI+美术”教室。
这两天,武汉大学卓尔体育馆内,高等教育现场观摩点布展完成,其中一幅卫星照片及说明引人关注。这是“启明星一号”卫星仿真教学系统,也是集科研和教学实践于一体的太空实验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观众可以看到,3年前武大一群在读大学生造出了“启明星一号”卫星——我国首颗以学生为研发主体成功入轨的遥感卫星。
如何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触摸到知识的质地?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巫兆聪教授向记者描述本科生课堂的打开方式:指导老师给学生提出卫星的光学镜头指标,让学生自行设计;做完之后,学生们互相比较、不断改进,最终把光学镜头真实运用在“启明星”卫星上……
武汉本科生研发的卫星升空,武汉一群小学生造出“AI火星救援车”进行沙盘演练。经过图纸设计、建模打印等工序,5月12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神龙小学六(1)班的魏子玉等6名同学一起制作出“AI火星救援车”,还用AI音乐软件为它创作了3首新歌。
“这就是AI赋能的未来课堂,一辆‘火星救援车’打破了学科界限,实现了五育融合。”神龙小学负责人说,真正的教育革新,始终扎根于让每个孩子真实触摸知识、主动创造价值的土壤。
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现代化?“中国方案便是数字教育”。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杨丹表示,数字教育具有公平、全纳、开放、共享等优势,为教育更好服务现代化、更好成就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新路径。
晨曦中的光谷第一小学绿意葱茏,生机盎然。音乐课上,一个学生正在吹奏竖笛,教室大屏显示AI测评界面:音准评分95分,节奏建议“注意第三小节换气”。在隔壁的美术课堂上,美术老师手持平板,调出某学生的AI成长档案:“从‘色彩单一’到‘大胆撞色’,他的进步一目了然。”
学校引入AI与教师合作,构建人机合作互评反馈,AI完成基础指标分析,教师侧重艺术性评估,最终为学生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指导优化教学。“真正的教育科技,不是制造完美模板,而是让每个孩子都不可复制。数字技术的终极价值在于照亮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光谷第一小学校长王萍说。
一款名为“AI数字伙伴”的机器人落地武汉万松园路小学并使用,学生正在与“AI数字伙伴”“兰博”对话。记者杨佳峰 摄
戴上3D眼镜,手摁三维鼠标,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专业大四学生罗思铭第一次看清了电芯材料的分子结构。“选择不同的电芯材料,电池的性能不一样。”5月8日,在该校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未来学习中心,罗思铭说,现在知道了电芯材料的分子结构,就很容易找到影响电池性能的原因。
这个中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远程接入“无人工厂”“无人码头”“无人汽车”等尖端技术与实际应用场景,构建“沉浸式”教学环境。自2023年上线以来,未来学习中心已经把电池生产、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多个场景搬进了虚拟世界,让学生们可以在高度仿真的虚拟环境中随时随地高效学习、自由创新。
在武汉这座大学之城,高校育人方式、教育环境正经历显著变化,学校的围墙正在被打破,课本知识正在通过这样的数字教学基础平台,与产业链重新关联起来。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表示,他们通过网络渠道实现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让学生面向真问题,开展真研究,在研究和工作状态下进行学习。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进入一个需要全面创新的时代。在中小学,传统教育场景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二元互动,而今已演变为教师、学生与技术设备的三元互动。
武汉市二桥中学课堂极具未来感:同学们头戴VR眼镜,跟随语音提示操纵手柄,眼镜里呈现出一个个逼真的物理实验场景,仿佛置身于微观世界。这是学生们的一堂“普通”物理课,主题是电荷探索之旅,老师利用VR工具,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物理规律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和奇妙之处。
这所曾经的传统学校借助数字技术,蝶变为数字教育先锋。在2022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上,二桥中学分享了“虚拟实验教学”改革经验。
数字教育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方式的变革,数字教育沉淀的数据也为校园带来温暖。
“大数据算到我可能有困难,学校给我的校园卡打了100元补贴!”一名武汉大学学生在网上分享学校通过消费大数据,“悄悄”给他打补贴款的温情故事。
一款名为“AI数字伙伴”的机器人落地武汉万松园路小学后,同学们经常排队跟虚拟机器人“兰博”或“青青”说悄悄话,彼此“敞开心扉”。“我最好的朋友最近不跟我玩了,怎么办啊?”“我最近学习状态不好……”进入静音舱的小朋友尽情倾诉自己的小秘密,“兰博”“青青”都能给出满意的安抚话语。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今年“五一”假期,新洲凤娃古寨天天客满,老板余红梅很开心。20年前,这个新洲农妇还是一名农村拾荒者,后来做生意始终起色不大。2013年,余红梅迎来了自己的转折点——国家开放大学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让她上了武汉电大。毕业后的她视野开阔、不断进取,最终建成了现在的产业。余红梅说,没有这个远程教育平台,她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功。
2016年,武汉电大整合宽带网络、语音电话、数字电视等服务,实现三网融合,构建了能满足开放教育远程教学、互动答疑、论文指导等需要的云教室。学员坐在家里就能上课,打开电脑就可进教室,注册的学员中不仅有“00后”,还有“50后”,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现在,已有自己网络IP的余红梅在网上学习各种技能,选择的学习平台更多。数字变革可能给社会带来新的数字鸿沟,而我们却以数字教育架起一座“人人学、处处学、时时学”的桥。
数字教育之光照进乡村,辐射海外。随着“中国智造”走向世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2020年9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携手烽火通信成立烽火产业学院。2021年10月,学院随企“出海”,挂牌成立烽火产业学院培训中心(印度尼西亚),不仅为印尼培养了第一批5G技术工程师,还培训了来自泰国、塞内加尔、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学生及海外员工近200人。
“通过培训,我掌握了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对5G新技术有了更多的认识,希望还能有持续的培训。”今年3月27日,在上完一堂由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老师讲授的课程后,印尼籍学员尼克(音译)说,他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交到了中国朋友。
数字素质是数字时代每个人的必备素养。数字教育改变命运,也连接着人类的命运,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推动者、受益者。
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期间,武汉大学卓尔体育馆内的一尊数智编钟将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奏响。当2500年前的声音记忆在数字展厅重现,美妙音符要传递的,正是数字教育“变的深意”和不变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