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市天心洲村:故道之畔“绿”生“金”

编者按: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荆州港码头登上轮船,顺江而下,察看长江沿岸生态环境和发展建设情况,亲切指出“荆州很美,看起来很漂亮”,嘱托“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牢记嘱托,荆江回响。荆州儿女用勤劳和智慧,在荆江两岸绘就了一幅幅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

荆州市融媒体中心全媒体推出“春风又绿荆江岸(第七季)·家在山水间”特别报道,全面展示新时代以来荆州保护长江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敬请关注。

长江行至石首,以水为毫,以岸为卷,将灵秀山川化作蜿蜒百转的深情笔触。她留恋于此间自在嬉戏的江豚、悠然漫步的麋鹿,用碧波千叠绘就“九曲回肠”,再浩荡东去。

图片

上世纪,长江六合垸江道自然裁弯取直,在主干流之外形成了2.5公里长的新河道,留下了这颗镶嵌在荆楚大地的翡翠项链——长江故道。

故道“生态美”引领村庄“产业兴”

被长江故道温柔环抱的石首市小河口镇天心洲村,2017年由原天心洲村,郑家台村、神皇洲村三村合并而成,地处小河口镇中心城区东北方约1.5公里,村户籍人口3447人,国土面积约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9600亩,村庄道路四通八达,生态环境整洁宜人,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图片

“观江豚逐浪,品小河美食!这是我们自家种的新鲜生菜,买一点尝尝吧。”4月26日,天心洲村江豚观景台上热闹非凡。村民纷纷将自家种的农家特色蔬菜摆成一排沿路叫卖,慕名而来的游客或登上观豚亭远眺长江故道,或驻足平台挑选心仪的蔬菜。

图片

从江豚观景台的热闹集市,不难窥见长江故道对天心洲村的深远影响。村民们售卖的新鲜蔬菜,正是得益于长江故道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滋养。而这片天赐的沃土,不仅孕育出了可口的农家菜,更催生出全新的发展机遇——2024年8月,石首市小河口镇故道画廊农文旅项目开工建设,项目结合故道湿地文化,打造集餐饮、垂钓、研学等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基地。

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优质的文旅项目,而旅游产业的繁荣又切实增加了村民收入,实现了良性循环。

图片

近年来,天心洲村通过发展文旅融合、土地流转等模式,村集体年收入达330余万元,在每年春节前还拿出150万给村民们分红,让发展成果实实在在惠及每一户家庭,让乡村振兴的红利转化为村民手中的“真金白银”。

返乡“新农人”变身致富“领头雁”

“家人们,我们直播间的粽叶都是直接从长江故道洲滩采摘大片芦苇叶新鲜发货,你们看,每一片粽叶都是我们精心挑选的......”4月23日,在“乡野小农人”直播间里,“90后”返乡创业新农人刘望带领的电商团队热情地进行直播带货。

图片

刘望在上大学期间,便摸索着做电商,毕业后又积累了丰富的电商运营经验。2020年起,刘望转型做农产品销售。“网上卖农产品,关键得有好的货源。”刘望说,在长江故道的滋养下,天心洲村这片绿色沃野最不缺的就是农产品,回家创业的“种子”渐渐在刘望心里“生根发芽”。

“搞农业终归还是得看天吃饭,我不希望他走我的老路。”一开始,父亲刘绍志并不认可刘望回村发展,希望儿子能够在大城市好好工作。

刘望深知父亲的担忧,但他和父亲一样,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2021年,他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回到天心洲村投身乡村发展,创立湖北万里食品有限公司。然而,创业的“春天”却不会这么轻易的到来。

2024年1月的一个清晨,漫天的雪花飘进了刘望家里的阳台,他尝试用手指试试雪花深浅,不曾想却触摸到一层又厚又硬的冰。

“完了!”刘望来不及多想,赶紧跑到厂房查看,眼前的一幕让他呆愣在原地:厂房塌了!在他回村筹备3年正要开足马力大干一场之时,一切归零。当时,村委班子也迅速赶到刘望的公司查看灾情,眼前的场景令大家十分痛心。

“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坚持下去。我不想辜负乡亲们的期望。”带着这份破釜沉舟的勇气,刘望选择从头再来。

在政府部门的帮扶下,刘望重新修建了厂房做农产品加工,建成2条生产线,为村里提供120余个就业岗位;依托父亲刘绍志的群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蔬菜种植业务,种植面积3000余亩,且规模逐年递增;还打造了电商直播助农基地,电商运营的日均营业额在5万元左右。

图片

作为“村级发展顾问”,刘望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依托湖北万里食品有限公司等平台,为龙平家庭农场等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销售渠道。天心洲村也建立爱心帮扶模式,引导支持合作社与农户通过订单生产、托养托管、产品代销、保护价收购等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领一方农户走上“致富路”。

环境“焕新颜”实现发展“新图景”

“廖书记,自从我家里铺好了污水管网,房前屋后环境都好多了,屋后沟渠的水也清澈了不少!还好当时你们耐心地给我做思想工作。”4月23日,村民刘良斌邀请天心洲村党总支书记廖耀奇到自己家查看污水管网铺设情况,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刚开始推进污水管网入户项目时,部分村民不太理解,认为安装污水管网占地面积大影响种菜,不如直接让水流到沟里。为此,村两委多次上门沟通,劝说他们污水直排不仅影响生态环境也影响身体健康。最终,村民们都同意了将污水管网铺设入户。

“为了促进长江故道生态保护,改善村里的人居环境,我们争取了300多万元资金完成污水管网入户项目,目前施工进度已达80%。”廖耀奇介绍,工程完工后,家家户户的污水将通过管网统一收集处理,实现厨房、浴室废水入管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一条条污水管道连通每家每户,一座座污水处理站拔地而起......日渐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天心洲村的污染负荷,减少了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物入渠入江,推进了长江故道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还改善了村容村貌。

图片

走在天心洲村的乡村小路上,一个共享生态菜园映入眼帘,菜园里种着各式各样的蔬菜。村民李大姐正在一小块菜地里采摘生菜,她告诉记者,自己在村里认领了共享生态菜园的一块菜地用来种生菜,看着长势不错打算采摘一些和邻居分享,邻居们也经常把自家种的菜分享给她。

天心洲村利用闲散荒地打造了生态共享菜园,每户村民可以认领一小块菜地,种出的绿色蔬菜可以自销自用,村民们都非常积极地认领菜地。

“我们不仅要让天心洲村的环境变美,更要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村民的金山银山。”廖耀奇说,实施“生态共享菜园”项目,不仅解决了土地闲置撂荒问题,更以共同劳作激活基层自治,让乡村振兴从田间地头的细微实践落地生根。

生态美了,群众富了。天心洲村立足生态禀赋,以“绿”破题、生“金”发力,在乡村产业布局优化中,将农业根基、文化底蕴与旅游资源有机串联。通过推进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生态农庄、乡村研学等新业态竞相涌现,天心洲村实现了从“好风景”到“好钱景”的华丽转身,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手记

漫步在天心洲村,长江故道的碧波漫过洲滩,芦苇在风中翻涌成绿浪,江豚跃出水面的弧线,与村民摆摊时的笑靥相映成趣。

直播间里,年轻的新农人捧着新鲜粽叶,让故道的馈赠顺着网线走向远方;共享菜园里,村民采摘的蔬菜带着晨露,邻里分享的是大地的慷慨。

这方土地的蜕变,是人与自然的相互成就。当“绿”与“金”在故道之畔交织,记者看见的乡村振兴是江风里飘来的菜香,是厂房里机器的轰鸣,是每个村民眼里闪烁的希望 ——原来守护好这方水土,便是握住了最珍贵的“金山银山”。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