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8年淬炼0.2毫米“中国芯”!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硅钢部热处理首席操作、高级技师 胡惊雷
“能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这是国家对一线产业工人的高度肯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积极参与硅钢技术创新与智慧制造,让硅钢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为建设硅钢全球第一品牌而努力奋斗!”会后接受长江云新闻记者的采访时,胡惊雷仍难掩激动之情。
在钢花飞溅处,听见时代的惊雷。胡惊雷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利剑出鞘,剑指世界级的硅钢“卡脖子”问题。他用28年淬炼出属于中国钢铁工人的匠心传奇。
1996年,时年20岁的武汉小伙胡惊雷从技校毕业,成为一名武钢公司一线工人。他参与了中国第一条全国产化无取向硅钢连退生产线的组建、生产工作,又在“大比武”中成为公司“技术状元”。2008年,为了打破高端硅钢产品生产领域几乎一片空白的局面,武钢组建起第一条国产化高磁感取向硅钢连退生产线,在缺乏前人经验可借鉴的局面下,胡惊雷被任命为机长,负责整条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他先后攻克60多项技术难关,15项技术指标刷新历史,在多年的努力下,产品合格率从最初的个位数增加到两位数,最终提高了10倍多。
经过长期生产实践,胡惊雷摸索出“全国产化高磁感取向机组脱碳退火操作法”,并形成标准。武汉所生产的高端硅钢产品用在了世界最大的三峡电站特大型变压器、复兴号高铁、华龙一号、白鹤滩、乌东德、向家坝等“大国重器”上。以胡惊雷为代表的钢铁工人,为中国高端取向硅钢打破国外垄断、达到世界领先技术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胡惊雷先后培养出130余名技术骨干、3名“技术状元”,用15年时间编写了18本技术手册,成为工友们学习技术的宝贵教材。
在硅钢热处理车间,氧化镁涂层结垢曾是困扰行业30年的“顽疾”。胡惊雷依据抽水泵原理画设计图,用了两个不到200元的配件彻底解决30年来的“老毛病”。据悉,整个硅钢部同类机组推广使用他发明的“控制氧化镁涂层机结垢飞溅装置”后,年降本增效1000多万元,该成果荣获湖北省第三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唯一特等奖。
当钢水沸腾,0.10毫米高强度硅钢在武钢量产时,一个产业工人的匠心与一个制造业大国的雄心,正在共同淬炼出属于这个时代的“钢铁荣耀”!
02
钢铁丛林中“绣”出中国精度!
中建钢构武汉有限公司焊工、高级工 李云飞
“劳模是荣誉,也是鞭策,更意味着责任。在岗位上我们要做到更好、争创一流、不断创新,不断推进焊接工艺的创新发展,努力打造中国建造的亮丽名片。”走出会场的李云飞,握紧手中的荣誉证书,声音略带颤抖却字字铿锵。
1988年,李云飞出生于鄂州市鄂城区一个焊接世家。受家庭影响,原本从事纺织业的她,放下绣花针,举起十公斤的焊枪,立志成为一名“铁裁缝”。
2016年,李云飞和工友们接到马来西亚第一高楼——马来西亚标志塔项目制造任务。第一批工件是难度最大、最复杂、性能要求最高的弦杆、支撑组合构件,焊接是其中耗时最长的工序,而制造工期仅有7天。李云飞承担主焊缝焊接的任务。经过连续试验,最终凭借扎实的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她以报检合格率100%的成绩圆满完成任务,令外方工程师刮目相看。
李云飞还参与了国家重大工程——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国家半导体产业重点工程——国家存储器基地,世界级超大型会展综合体——深圳会展中心,巴基斯坦塔尔电站,马来西亚KLCC项目等多个国内外重点项目的钢构件制造任务。
“一个人强不算强,一群人强才是中国制造的底气!”这是李云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不断提升自身技艺的同时,她始终心系团队建设,致力于将匠心传承下去,带领更多人走上技能成才之路。
作为李云飞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她带领成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攻克技术难题。“冷丝复合埋弧焊技术”“小车气保焊填充盖面”等课题的开展,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24年,工作室完成1项工法专利,4项课题成果落地,预计每年节约生产成本72.77万元。其中,“冷丝复合埋弧焊技术”获得2024年武汉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并同步入围第九届湖北省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工作室获评为湖北省劳模和工匠职工创新工作室。
“再小的螺丝钉,做到极致也能迸发千钧之力。”李云飞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从“布裁缝”到“铁裁缝”,她以焊枪为笔,以焊花为墨,在飞溅的弧光中诠释了何为“工匠精神”——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非凡。
03
用专业技能把服务做到极致!
国家税务总局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务局纳税服务大厅副主任 刘磊
“我们将用专业和高效的行动帮助企业轻装上阵,用公平和正义的法治环境守护市场活力!”会后接受长江云新闻记者的采访时,刘磊仍掩不住嘴角的笑意。“说实话,我现在心跳还是超快的,太激动了!”
从默默耕耘的“服务标兵”成长为引领行业的“标杆旗帜”,刘磊在基层纳税窗口一干就是20多年。为解决办税服务厅窗口排队时间长、纳税人办税时间成本高的问题,2012年,他就组建成立了湖北省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刘磊式服务”团队,积极回应纳税人诉求,使得业务办理时间压缩70%以上,使资料报送量减少三分之二,办税效率提升了80%,95%以上的涉税事项实现网上办理。
2020年,刘磊开始依托短视频推动税收宣传。针对后台网友留言的意见建议以及税费宣传的热点,他利用休息时间,以聊天的形式制作短视频,既“好用”又“实用”还“管用”地解答网友咨询的问题。
翻阅刘磊手机通讯录 “纳税人群组”,联系人总数已多达2000多个,每一个号码的标签上,都备注着有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这让刘磊在接到电话的第一时间,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能做到“一口清”。他的手机上常年24小时开机,8小时内外随时待命,每逢征收期,平均每个工作日接听电话100多个。
“涉税问题找刘磊,找到刘磊没问题”。倾力于把纳税服务做到极致、做成艺术,刘磊以匠人之心书写新时代劳模答卷,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税务为人民” 的初心与担当。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