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润乡村 光景日日新——罗田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打造43个美丽村庄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春和景明,乡村如画。

在骆驼坳镇燕窝塆村,万株梅花怒放成海,乡村云市集热火朝天,来体验非遗技艺的青少年络绎不绝……曾经脏乱差的“厌人湾”蜕变成了3A级景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在三里畈镇新铺村苍葭冲,昔日的泥泞路、臭水塘、旧茅厕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水清景美的生态塘、古色古香的文化展馆、别具一格的民宿小院……农文旅产业发展,让村合作社年营业收入达310余万元。

在凤山镇李家楼村,金银花基地里除草修枝的种植户,乡村振兴车间里巧手飞针走线的妇女们,文化墙前介绍村里先贤的“土导游”,脸上都洋溢着满足与自豪的笑容……“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愿景照进现实。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山乡村落的变化,离不开源源不断的财政支持和资金保障。自2015年以来,罗田县财政部门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在省市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突出规划引领、优化支持重点、引导多元投入等多方入手,全力助推美丽乡村提档升级。

十年来,罗田县财政部门累计投入2.5亿元,打造出43个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庄。其中,16个村获评省级典型示范村,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科学规划——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3月21日,走进匡河镇石桥铺村,只见石牌门楼上的桑蚕雕刻栩栩如生,一面面文化墙上绘有农妇采桑育蚕的场景,青砖黛瓦的养蚕室修旧如旧,而田野间,百亩桑园已泛起新绿。2024年以来,该村通过美丽乡村项目建设,让传承千年的蚕桑文化具象化,赋能蚕桑产业三产融合发展。

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罗田县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自2013年起,已编制完成345个村庄规划、3条百里长廊规划、3个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及一批风情小镇、近千个垸落整治规划,绘就美丽乡村建设蓝图。

“我们财政部门将美丽乡村项目村纳入全县的规划编制当中,坚持‘内外结合、土洋互补’的模式,以本地设计单位为主,联合武汉、浙江等地专业团队,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避免千村一面,打造一村一韵。”罗田县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雷建辉介绍,设计过程中,突出地方特色,遵循“就势造景、就地取材”原则,充分结合自然风貌、田园风光和人文风情,做到贴近乡村、返璞归真,保留泥土气息,留住乡愁记忆。

把“纸上蓝图”变为“实景图”,施工是关键。在施工队伍的选择上,罗田县财政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内培外引”,既重视本地有能力有经验的专业队伍,又吸引外地能工巧匠加入建设施工。2023年至2024年度,美丽乡村建设招标文件中加大了业绩分值,更加注重施工队伍的能力和经验,使一批本地和外地的优质团队中标,取得较好的建设效果。2024年,罗田县获得美丽乡村建设全市综合成绩第一名,李家楼村被评为省级精品村,获得省财政厅奖励资金100万元。

与此同时,罗田县财政部门通过走村入户、召开村民代表会等形式,宣传政策,听取意见建议,充分调动村民们参与美丽乡村项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组织参建单位、干部群众代表到宜昌和黄冈已经建成的典型示范村、引领示范村参观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

在科学规划的指引下,在设计团队、施工团队、干群的齐心努力下,项目资金发挥效能最大化。

“没有大拆大建,也能改头换面。”三里畈镇党委书记徐应超介绍,三里畈镇新铺村苍葭冲在美丽乡村项目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改善人居环境,一方面盘活老文化、老手艺、老故事、老种子、老民俗、老味道等沉睡的资源,打造“荆楚家学第一村”。

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苍葭冲成立了合作社,村民以多种方式入股,打造出进士油面小院、武举人酒坊、乡吧客栈、拓印小院、丁豆腐、田园餐厅、特色民宿、皮影戏馆、剪纸馆等十几个小产业。2024年,合作社营业收入310万元,村民分红14.75万元,实现了农村“空心湾”向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的嬗变。

多渠筹资——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撬动更多项目资金、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建设

一棵棵苍劲挺拔的古树、一栋栋古香古色的民宿、一片片绿意葱茏的菜园……走进罗田县“柿里牧歌·美畈三里”美丽乡村片区,一幅“富春山居图”在眼前铺陈开来。不久前,罗田县财政局成功申报省级美丽乡村片区建设项目,为该片区争取到4000万元的资金支持,眼前的村庄将迎来新的蜕变。

“柿里牧歌·美畈三里”美丽乡村片区位于三里畈镇七道河流域,涉及8个行政村,其中省级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村3个。一个个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故事,在这里上演——

“中国甜柿第一村”錾字石村整合财政资金、部门项目资金,改善人居环境,让山村旧貌换新颜,引得凤凰来:罗田县广源集团农投公司和上海上禾集团一期投资5000万元,在錾字石村打造集休闲旅游、研学教育、现代农业、餐饮住宿等产业为一体的柿里牧歌田园综合体。目前已建成2栋民宿、3栋木屋以及7个星空帐篷和1个团建露营区,每逢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们自家产的柿子干、腊肉、羊肉、土鸡蛋等土货俏销市场。

“我们充分发挥财政资金‘药引子’‘面团子’‘催化剂’作用,四两拨千斤,统筹整合其他政府性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建立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源头活水。”罗田县财政局农村财政服务中心主任李锋说道。

他介绍,一方面,利用财政资金的吸引、撬动、放大作用,统筹整合农办、农业农村、发改、移民、规划等部门的项目资金,配套解决一些基础设施和垃圾污水处理以及绿化亮化方面的工程,通过“各出一道菜、共办一桌席”的方式,共同开展项目建设;一方面,吸引市场主体投入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加大农业产业开发,使项目村的建设规模和效果出圈出彩。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曾是昔日黄土坳村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的黄土坳则已经换了新颜:平坦的水泥路延伸至家家户户的院门口,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老人们在休闲凉亭里惬意地晒太阳。黄土坳村支书雷明齐算了一笔账:美丽乡村项目总投资550万元,其中由省级财政奖补300万元、县级财政奖补100万元,统筹了其他财政资金140万元,村集体投入10万元,开展道路、污水处理体系、美化、绿化、亮化等工程建设等。

“美丽乡村建设,改变的不仅仅是村庄环境,更是村民们的精神面貌。”雷明齐说,如今,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村民们幸福感和获得感提升,唤醒了主人翁意识,激发了内生动力,主动参与村庄建设。今年正月初三到初六,黄土坳村张家湾48户226名村民用短短4天时间自发筹集资金46万元,启动进湾公路扩宽以及环境提升工程。从“被动”到“主动”,群众的“微力量”正撬动乡村“大变化”。

综合治理——由“单一美”向“综合美”、“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

“这里的垃圾分类做得真好,环境真干净!”3月22日,前来骆驼坳镇燕窝湾村游玩的游客纷纷点赞。燕窝湾村通过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强化宣传引导、增加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持续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罗田县财政部门在培育和推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突出财政部门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职能职责,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20字方针,既要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得漂亮,又要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和村级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实效,打造“五好两宜”(规划好、建设好、环境好、经营好、乡风好、宜居宜业)的示范村庄。

在加大投入的同时,不断完善项目绩效评价方法,将建设成果、产业、治理等情况纳入评价体系,对评价为“优”“良”的项目村给予奖励,支持美丽乡村提档升级。

在绩效考核指挥棒下,80%的项目村形成“一村一品”格局,发展产业强村富民。骆驼坳镇燕窝湾村引进燕儿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成了3A景区;白庙河镇付家庙村引进外婆桥农业生态观光有限公司,让小小羊肚菌撑起乡村振兴“致富伞”;九资河镇罗家畈村,中药材成为村民致富“良方”。

在绩效考核指挥棒下,环境整治持续深入,村比村、组比组,比“颜值”、赛“气质”。各村加强对村级党员群众活动中心、文化大舞台、礼堂、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开展“清洁家园”百日会战,全力以赴向“美”而行。

乡村之美,美在环境,美在乡亲,更美在文明乡风。项目村组建了乡风文明理事会,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选树先进典型、积极开展文明村落创建。 如今,村村建文艺宣传队,组组都有表演绝活。一方方小舞台,成为群众施展才华的大天地;一个个精彩的节目,传唱着罗田向善向上“好声音”;一场场亮点纷呈的表演,添彩山乡群众的美好生活。

美了农村、富了农民、甜了乡亲、留了乡愁……从“脏乱差”到文明宜居,从“单打独斗”到集约发展,环境优美、产业升级,罗田财政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罗田县乡村振兴贡献了财政力量。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