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黄石阳新:茶戏共生的活态传承

暮春时节,湖北黄石阳新县的茶园里满目新绿。采茶女指尖灵动翻飞,《十二月采茶》的曲调伴着茶香悠悠飘起——这首源自清代茶农劳作场景的俚歌,历经百年传承演化,如今既是国家级非遗阳新采茶戏的经典唱段,更是这片土地“茶戏共生”文化的生动注脚。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阳新的产茶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宋代时,“白毛尖”被列为贡品;明清时期,茶叶经万里茶道远销海外。当下,在6.7万亩茶园里,老茶农仍沿用竹箩斜锅的传统手工方式炒制“阳新芽茶”,十大传统炒茶手法传承着千年技艺;富川红茶则融入现代工艺,凭借独特花果香开拓市场,形成了“一红一绿”年产值达4亿元的富民产业。春分“开茶节”上,祭茶神仪式与采茶歌相映成趣,游客们挎着竹篓、学习炒茶技艺,在茶香中感受着活态传承的独特魅力。

茶香氤氲之间,戏台搭建在茶园中央。阳新采茶戏的起源与茶农的劳作紧密相连。早年,茶农们编唱采茶歌解乏,这些歌曲逐渐融入阳新采茶戏的北腔、汉腔、叹腔、四平等四大声腔。阳新采茶戏曲调优美、表现力丰富、可塑性强,成为其音乐的主要声腔。

国家级传承人费丽君回忆,早年跟随师傅“农忙采茶、夜唱戏”,两块门板便搭建起简易舞台。如今,阳新县传承中心“十年一招”培养的“00后”学员,正将“矮子步”“扇子花”等源自采茶动作的程式搬上现代舞台,复排剧目《九瓣莲》融入阳新布贴纹样,让老戏焕发出新的生机。全县多个民间剧团活跃于村头巷尾,年均演出百余场,让戏韵流淌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茶与戏的交融,体现在诸多细节之处:茶艺师行茶礼时融入戏曲身段,茶叶包装印有戏服纹样,茶园里搭建起实景戏台,《仙岛湖之恋》的剧情中融入阳新布贴与银鱼传说等。在短视频平台上,00后演员的采茶戏变装视频获赞超20万,AI修复的濒危唱腔、VR还原的古戏台,让年轻一代借助科技触摸传统。

茶戏共生的故事,在阳新处处可见。茶厂的炒茶车间里,老师傅教学徒分辨火候时,会哼起采茶戏的过门。茶艺师行“阳新茶礼”时,抬手投茶的姿势带着戏曲的柔美。就连茶商设计包装,也选用阳新布贴的纹样,让非遗元素随着茶叶走向全国。

在2024年首届黄石茶文化节上,茶园里的实景演出成为“爆款”。演员在茶垄间演唱《仙岛湖之恋》,讲述婵妹与童哥的传说,台下观众端着新泡的富川红茶,看水袖拂过茶树,茶香混着檀板声,恍若穿越百年。

在阳新,茶香与戏韵早已超越了文化符号的范畴,成为一方水土的精神脉络,在时代的晨光中,继续谱写着活态传承的新篇章。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