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足以载入襄阳历史的重要时刻!
5月23日,中央文明办官网发布了《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认定命名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的决定》,襄阳市以优异成绩成功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城市的最高荣誉”,老河口市获全国文明城市(县级市和县),萦绕在襄阳人民心中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
这是人民的创造,城市的荣光。承载的是襄阳无数日夜的奋进,凝聚的是全城百姓的热望。
汉江奔腾,不舍昼夜,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城襄阳以勇立潮头的奋斗续写了现代文明的华彩篇章,为新征程上襄阳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描下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铸就“文明襄阳”城市荣光
“干什么去?”“到社区参加文明实践活动!”……襄阳市将每周五定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开展清洁家园、政策宣传、理论宣讲、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活动,真正做到“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齐诵环保歌谣 共同保护湿地
整合全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普教育、体育健身等各类阵地资源,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目前,全市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个、实践所111个、实践站2790个,实现了三级阵地全覆盖。
美满社区宣讲活动
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开展以来,襄阳市聚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目标,实现了城市形象转变、民生福祉改善、群众素养提升、发展动能集聚。
城市公园 乐享春日
乡村发挥村史馆、家风馆、红白理事会等作用,把文明实践融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全市2507个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整治低俗婚闹、低俗丧事以及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不良习俗,开展“倡导移风易俗推进乡风文明”等实践活动。结合文明村镇创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整治行动,改变居民群众的不良生活习惯,培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群众齐聚“板凳会” 共绘治理“同心圆”
庭院理论宣讲会、板凳故事会、集体生日会……一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村民摒弃陈规陋习、提升文明素养,文明新风在乡村落地生根。
“一起来做追‘光’者”的文明餐桌、“讲好襄阳故事为家乡文明代言”的志愿服务、“文明随手拍”的文明出行……广大干部群众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时代新风扑面而来,文明行为处处可见。
“时间存折”让志愿服务变成“宝贵财富”
“每5个襄阳人就有1名志愿者,红马甲的身影遍布襄阳全城!”襄阳持续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创新推广“时间存折”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机制,把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折算成时长和积分“存储”起来,让爱心善举“有分值”、服务时长“可增值”、奉献互助“有价值”。
暑期托管解民忧
文明培育引领向上向善,文明实践传递爱与温暖,文明创建保持常态长效……从城区到乡镇,从单位到家庭,古城襄阳上下聚力同心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奏响了精彩振奋的美妙乐章!
同享“幸福襄阳”温馨时光
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襄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切实把城市的文明指数转化为人民的幸福指数,全心全意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口袋公园”让群众转角遇见“美”
——城市能级提升迅猛。襄阳经济总量突破6000亿元,稳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方阵;襄阳东高铁站、“十三纵十三横”骨干路网等枢纽建成通车,图书馆新馆、科技馆新馆、襄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博物馆新馆等建成开放。环线提速改造工程全面建成通车,“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小河港加快打造襄阳“出海口”,刘集机场先后开通多条国际航线,架起走出国门、拥抱世界的“空中桥梁”。城市能级的持续提升,吸引周边城市人口十多万人落户,襄阳中心城区人口持续增长。
路畅产业兴
——民生实事越办越多。近年来,襄阳提档改造农贸市场32家,升级整治背街小巷166条,改造老旧小区1774个,加装电梯692部,建成大型公园50个,新建口袋公园267个,新建城区停车场32个、新增停车位2.2万余个,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1所、幼儿园13所,新增学位1万余个。高标准建成养老机构189家,养老床位4.56万张。
老厂房变身“网红”农贸市场
——平安襄阳护航幸福。全市深入开展各类打击犯罪专项行动,全力防范公共安全风险,依法严厉打击命案、电诈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违法犯罪,严格落实“135”密防快反、公安武警联勤联巡等制度机制,深入推进道路交通事故“减量控大”,在全社会营造了“共襄平安”的浓厚氛围。
学习交通安全知识
文明城市人人创,发展成果人人享,每一位市民都是文明建设的受益者!
襄阳时刻紧盯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强化系统思维,不断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供给,积极构建“15分钟文明实践圈”;在居民小区周边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发展文化、娱乐、休闲、社交、康养、健身等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营造更有温度的城市生活空间。
绿色空间“质”造幸福城
让群众摸得着、看得见、感受得到的还有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襄阳把窗口单位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作为文明城市创建重点内容抓紧抓好,通过主动作为、精准响应、靠前服务,切实提升窗口单位服务质效,塑造一流的城市形象,为城市发展蓄势、为文明创建加分,让人民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从“一处美”向“处处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襄阳正在变为现实。
共赏“大美襄阳”魅力风光
襄阳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后,许多网友打开街景地图“时光机”,“穿越”回十多年前,查看城市老街老巷,寻找儿时童年记忆。
“原来是双向两车道,现在扩张成了六车道。”“当初这块是拆迁区域,现在改造成了小花园。”“你看这栏杆,从破旧的石柱换成了典雅的‘树干’样式护栏。”……网友们纷纷分享着家门口变化。
玉兰“花路”景如画
3月初,襄城西街沿线洁白优雅的玉兰花静静在枝头绽放,散发出清幽甜润的香气,呈现出春天最动人的风景。每年盛夏时节,长虹路上的月季好似一条鲜艳花带,大红、粉红、玫红,各种颜色的月季争奇斗艳,让人赏心悦目……近年来,襄阳在城市主干道,增花添景,打造花卉景观路,美化城市街景,点“靓”城市颜值。3月下旬,襄州区朱集镇下湾村万亩梨花竞相开放,梨花如雪浪般铺展,勾勒出绝美田园画卷。谁能想到,这片梨园,曾经是唐河旁杂草丛生的河滩地。近年来,下湾村注重文明乡风建设,弘扬“孝道文化”,吸引在外游子反哺家乡,引导村民改善村容村貌,调动村民参与庭院治理,共同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村跑”穿越千亩油菜花海
我市数千村庄彻底变了模样!襄州区龙王镇松树坡镇4万余株樱花竞相开放,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观赏、拍照留念;南漳县九集镇双泉村野生动物园前车水马龙,吸引外地游客游览观光,享受亲子时光;襄城区尹集乡首届“村跑”拉开序幕,500余名跑步爱好者和村民在乡间田野尽情奔跑,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路……
“村跑”穿越千亩油菜花海
如今的襄阳,大街小巷、公园绿地、村庄田野,处处皆景、步步如画。
点亮“侠义襄阳”生命霞光
有情有义襄阳城,重情重义襄阳人。
2022年以来,襄阳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创新打造推广“时间存折”志愿服务品牌,让有德者有得。
“时间存折”让志愿服务变成“宝贵财富”
目前全市已发放超过100万张“时间存折”,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005万小时。
小小的“时间存折”记录下襄阳大大小小的现代“侠客”,将一个个“我”汇聚成“我们”,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激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热情。
李旭晖 摄
襄阳也绝不吝惜对侠义精神的褒扬。
将见义勇为写进指导人们行为的《襄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鼓励市民见义勇为。出台《襄阳市见义勇为奖励保护办法》,为见义勇为人员解除后顾之忧。
“单拐粥嫂”方丹 杨东 摄
他们是多年来每天风雨无阻送出7万余份免费早餐的“单拐粥嫂”方丹;“把车票当请柬,视乘客为亲人”,做到零违章、零投诉、零事故的“中国好人”熊会萍;收养陌生“哑叔”十二载,不是至亲胜似至亲的辅警陈小峰;忍痛捐献儿子遗体器官,让3名患者迎来重生,两名患者重见光明的“襄阳好人”郭帮军……他们的名字熠熠生辉、故事感人肺腑,成为襄阳人心中的精神坐标。
“中国好人”熊会萍
一城好人,满城新风!目前,襄阳共培育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5人、湖北省“道德模范”8人,“中国好人”45人,“湖北好人”60人,“襄阳好人”560人,并通过举办先进事迹发布会、道德讲堂等形式,广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孩子是城市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襄阳始终为建设“城市文明”蓄能,持续打造“我是城市文明小主人”品牌,开展“文明小喇叭”“少年急救官”“我是小小传承人”等文化传承、文明养成活动,引导全市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近年来,襄阳累计宣传发布了170名市级“新时代好少年”事迹,其中9人荣获湖北省“新时代好少年”称号,在未成年人中营造了学先进、当先进,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的浓厚氛围。
2024年度襄阳市“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仪式
建设“城市文明”没有“暂停键”。襄阳将继续以绣花功夫织就“推窗见绿、四季有花、出门入园、转角遇美”的文明图景,持续擦亮“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的发展底色,让千年古城在奋力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中闪耀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