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 首创首成】 文明咸宁 幸福满城——写在咸宁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际

11万名市民主动调整出行计划,2158名志愿者参与赛事服务……在2025咸宁马拉松赛事上,一个个温暖的细节让跑者们称赞:感受到了咸宁的文明温度。

刘震 摄

自2021年以来,咸宁以高水平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持续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功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祝浩 摄

在文明的浸润下,这座古老与现代交织的城市焕发蓬勃生机,300万咸宁人民共同描绘出一幅幸福画卷。

砥砺奋进——

一次同心同向的幸福奔赴

胡剑芳 摄

走进咸安区浮山街道杨下社区垄岭镇的“共享菜园”,微风送来泥土与蔬菜的清香,整齐划一的菜地间,市民们一边体验劳动的快乐,一边感受田园生活的惬意。

这里曾是脏乱差的撂荒地,杨下社区结合居民需求,因地制宜将其改造成共享菜园,同时发展农旅融合,为荒地注入发展活力。

一片菜地的变迁正是咸宁城市文明蝶变的缩影。

2021年,咸宁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作为一个年轻的地级市,底子薄、基础弱是创建之初摆在面前的难题。

全市上下以“开局即决战、起步就冲刺”的姿态,攻坚克难、久久为功、砥砺奋进,历经四年时间成功摘得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

咸宁市委、市政府深知,文明创建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持续性的工程。只有“一根线”织就“一张网”,“一条心”下活“一盘棋”,才能凝聚力量,绣好文明“锦绣图”。

为此,咸宁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工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工程”、营造最优营商环境和最美城市形象的“品牌工程”来抓。

市委、市政府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纳入咸宁“十四五”规划,作为事关咸宁高质量发展的15项重大事项之一来抓,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重要内容,从战略层面作出部署。

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的创文领导小组,搭建“一办十二组”的组织架构,高位推动、专班促动、各级联动开展创建工作。

以“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咸宁将“责任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注重常态长效,让文明之水持久润泽百姓。

四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开展专题督导调研65次。市、区创文办常态化督导点位1400余处,下发整改通知书845份,协调解决问题12000多条;

创建全国文明村镇6个、全国文明单位5家、全国文明家庭2家、全国文明校园1家。

从“九龙治水”到握指成拳,从问题导向到价值引领,从对标创建到内生发展,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牵引下,咸宁文明生态全面提升,文明创建已成为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加速器”和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源动力。

生态筑底——

一种向绿而行的幸福蝶变

朱怀光 摄

5月16日,走进即将建设完工的淦河绿道,满目绿意,风光无限,清澈的河水波光粼粼。

这条咸宁人民的母亲河,曾因污染和侵占变得黑臭、淤塞。近年来,咸宁深入落实河湖长制,研究制定淦河保护条例,经过持续不断的综合治理,2024年,淦河入选首批全国幸福河湖优秀案例。

咸宁的文明底色,是浸润在山水之间的生态绿。“绿色”是咸宁最大的潜力、最好的财富、最硬的品牌。咸宁将“绿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以生态筑底,推动文明与发展的双重蝶变。

绿色理念深入城市肌理——

咸宁山川众多、水网密布、植被良好,为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1年,咸宁提出建设“中国桂花城”。

2023年,启动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标准化试点工作,2024年《公园城市建设评价指南》晋升国家标准。

近四年,咸宁城区新增公园、步道、小游园百余个,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75㎡/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

向东宁 摄

在咸宁湿地吧公园,一棵160余年树龄的国家三级古树重阳木在建设中被完整保留,展示着自然与城市融合共生。

在桂花源景区,准大学生“蟾宫折桂”认养古桂花树活动已连续举办三年,以此传承和弘扬咸宁桂花文化,守护绿色“活化石”。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咸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

绿色生活成为全民自觉——

2023年5月,咸宁首个垃圾分类主题公园亮相,引导推动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截至目前,市区778个小区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全市346家党政机关成功创建节约型机关,82家单位获评国家级节约型机关。

在绿色的浸润滋养下,“低碳出行”“节水节电”“光盘行动”等文明风尚深入人心。

绿色发展迸发强劲动能——

依托绿色优势,咸宁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5+4”现代化产业体系。

其中,大健康产业集群2024年产值突破850亿元,全市大健康产业拥有市场主体2.1万户。

皮道琦 摄

嘉鱼县自主培育的甘蓝新品种“思特丹”打破国外垄断,实现甘蓝种子由90%依赖国外进口发展到70%自主培育。

赵忠志 摄

去年,咸宁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咸宁温泉文化旅游节、“寻香访泉·乐见咸宁”“百万大学生游咸宁”等系列文旅活动,全年接待游客人及旅游综合收入实现双增长。

咸宁正在把生态优势变成发展胜势,让文明城市创建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为加快推进支点建设作出咸宁贡献。向绿而行,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咸宁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人人执笔——

一张小城大爱的幸福答卷

2021年,咸宁私家车晚高峰期间45度让行消防车,畅通生命通道,“教科书式让行”冲上热搜。

2024年初,咸宁遭遇罕见冰冻雨雪天气,全市12.4万名志愿者战冰雪、送温暖,一夕之间让城市重回洁净通畅。

通城街头,“白车侠”杜志军冒着危险顶住失控的SUV,阻止了重大车祸发生。

张大乐 摄

通山乡村,95岁的“凉茶奶奶”徐桂梅义务送茶37年,暖了无数路人心。

处处暖流涌动,人人热情洋溢。在咸宁,小城有大爱。

小城大爱,源自信仰明灯的指引。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咸宁坚持培根铸魂。持续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向国旗敬礼”主题实践活动。近年开展各类宣讲活动2.4万多场(次),覆盖人群不断扩大,形成多层次、广辐射的宣传格局,有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厚植我们民族和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盈饱满。

小城大爱,源自榜样力量的号召。

近年来,咸宁选树先进典型国家级13人、省级69人、市级678人。先后创建典型工作室15个,邀请典型代表开展事迹报告会、宣讲。建立以典型代表为负责人的志愿服务组织,带动更多人参与道德实践。在全社会营造礼遇好人、模范的浓厚氛围。

榜样引领下,全市上下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风尚。“好人文化”成为咸宁最温暖的名片。

小城大爱,源自润物无声的滋养。

在嘉鱼县四邑村,家家户户门口亮出家规家训牌,以传承好家风,培育好民风。

在咸安区,桂嫂说媒、集体婚礼倡导婚事简办,推进婚俗改革。

近年来,咸宁制定施行《咸宁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广泛开展“小手拉大手 文明一起走”“反对浪费 崇尚节约”等文明行动,加快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 

同时,依托“我们的节日”“香城大舞台”等文化活动以及农家书屋、香城书房等文化阵地持续输送精神养料。

依托1148个三级文明实践阵地和1210个文明实践点(街区、综合体),开展活动5万余场,18个文明实践特色项目入围省级项目库……

如同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如今,文明的咸宁,人人争做践行者;“我们的城市”,人人都是主人翁。

32万名学生成为文明行为宣传员和监督员,以点滴言行影响家庭、辐射社会;

195位热心市民成为文明观察员,积极反应、推动解决各类问题,有力促进了城市治理能力和文明程度的提升;

248名市民担任交通劝导员,与公安交警一起开展劝导活动11000余人次,推动文明出行成为自觉,驾驶人头盔佩戴率提升至98%,电动车上牌率提升至99%;

1.4万余名“桂乡管家”解决基层难题3800多个,激活基层“自治引擎”;

63万余名志愿者累计志愿服务时长327万小时,累计开展活动5.1万余场,带动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文明创建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普通人都成为文明的书写者。四年来,群众参与文明创建活动达到80余万人次,真正成为文明创建主角。咸宁用“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培育出“小城大爱”的城市品格。

人民至上——

一场永不止步的幸福接力

红绿灯会“呼吸”,堵车变“绿波”,早晚高峰通勤时间缩短三成……今年以来,咸宁公开向市民征求交通优化意见建议,综合市民建议和调研结果,优化调整城区125个路口1100余套交通信号。“没想到改造竟然采纳了我的建议。”肖桥村村民马胜柏说。

刘咸江 摄

漫步市区月亮湾街区,淦河流淌的诗意与市井烟火交融。这条老街改造的背后,是一次次走街串巷调研、挨家挨户征求意见。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让改造改到群众心坎上,真正做到了改出一片景,繁华一条街,点亮一座城市,惠及一方百姓。

在南昌路社区和谐小区邻里驿站,志愿者正在为居民义剪。这里由5个“老”“破”“小”的小区合并而成,改造过程居民全程参与、监督。社区还培育了“帮帮邻”志愿服务项目,服务辖区居民。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文明创建中,咸宁始终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为“终极目标”,始终以300万市民为“终极考官”。

近年来,咸宁持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

市区329个老旧小区实现“逆生长”,576个小区、614条背街小巷、32公里主次干道亮出“天际线”;

治理主城区积水点58个,改造老旧管网40公里;

整治“脏乱差”地块216个,拆除围挡186处;

新增3.5万个停车位,整治交通拥堵点40个;

成立近2000人的“香城代办”队伍,解决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办事不便问题,310项便民应用和129个高频服务实现掌上办;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全国排名44名,连续2年位列湖北省第1名,荣获“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实践典范”;

将“儿童友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改造经验推广到20所学校,其中,第七小学改造项目荣获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

群众安全感评价跃升至全省第四位……

文明创建,如同一场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一座文明之城,必然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频共振,与时代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终点,文明的标准不断提升,文明创建就永远在路上。

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不是终点。站在新的起点,如今的咸宁,正大力实施幸福咸宁行动,开启更高水平的文明征程,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为建设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城市而奋斗。

来源:掌上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