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湖北共12个城市被授予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荆州光荣入选。历经3轮近10年的文明创建,荆州一步一个脚印,获得这项至高殊誉,可谓是来之不易。
当朋友圈被荆州入选全国文明城市的喜讯刷屏时,我正站在白云桥菜市场门口,熟练地给活鱼摊老板老陈转账。老陈戴着蓝围裙,一边擦着手,一边递过二维码叮嘱道:“扫码支付记得看准摊位号,现在菜场连卖鱼摊都有电子台账嘞!” 隔壁摊主冲洗瓷砖台面的水花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这一幕,瞬间勾起了我对十年前那个踮着脚尖买菜清晨的回忆。原来,荆州的文明蜕变,早已在这些烟火日常中悄然发生。
菜场里的文明刻度,从“脏乱差”到“透明化”的蜕变
10多年前,白云桥菜市场在我心中是个“江湖传说”般的存在。那时,地面湿滑泥泞,得踩着雨靴才能艰难通行;摊主们用麻袋围成的临时摊位错综复杂,宛如迷宫;空气中永远弥漫着刺鼻的鱼腥味与烂菜叶的腐臭味。有网友曾在荆州贴吧吐槽:“每次买完菜回家,鞋子都能腌出咸菜味。”
如今,改造后的菜场焕然一新。电子屏实时显示农残检测数据,水产区的玻璃缸里,洪湖鲫鱼欢快游动,剁肉师傅也换上了统一定制的深蓝色围裙。最让家庭主妇们惊喜的是,每个摊位都贴上了溯源码。抖音用户@荆州小厨娘就分享过有趣经历:扫描西兰花的二维码,种植基地的360度全景立刻呈现,她调侃道:“现在买菜比查男朋友手机还透明” 。
那些曾经四处游击的流动摊贩,也在梅村巷迎来了春天。卖藕汤的张婶有了印着logo的餐车,她逢人便开心地说:“以前躲城管像老鼠躲猫,现在能正大光明熬我的吊锅藕汤了。” 这种转变在微博#荆州创城日记#话题下引发热烈讨论,网友@江汉老饕感慨:“城市治理的温度,就藏在让路边摊体面生存的智慧里。”
斑马线上的文明对话,从“混乱”到“温暖”的跨越
北京中路与江汉南路交叉口的斑马线,如今成了本地抖音博主的热门打卡地。镜头中,公交车在斑马线前稳稳停下,小学生向司机比心致谢,外卖骑手热心帮老人推轮椅,这些温暖画面收获了百万点赞。但谁能想到,三年前这里还是市民热线投诉的“重灾区”。
出租车司机王师傅深有感触,他行车记录仪里的两段视频形成鲜明对比:2019年,他抢黄灯时差点撞上闯红灯的行人,双方在马路中央激烈对骂;2023年,他主动礼让拄拐老人后,老人脱帽致意。“现在看到斑马线脚就自动往刹车上靠,这习惯比导航语音还管用。” 他在司机群分享时,收获满屏大拇指。
交警支队公布的数据更直观地展现了变化:2020年机动车不礼让行人抓拍日均87起,到2024年降至9起;行人闯红灯行为减少82%。在荆州大学城,学生们自发组建“等灯等灯”志愿者队,举着“您的一秒等待,我的整个春天”的创意标语牌,让交通劝导充满趣味与温情。
街角巷尾的文明生长,从“粗放”到“精致”的进化
红星路夜市的变迁,是荆州城市文明进化的生动缩影。曾经油污满地的烧烤摊,如今统一装上了油烟净化装置;过去随意丢弃的小龙虾壳,也找到了分类垃圾桶的“归宿”。美团外卖数据显示,该区域夜宵订单量同比增长40%,差评率却下降65%。有用户备注:“连炒粉大叔都戴着口罩手套,吃得特别安心。”
在古城墙下,25处“文明驿站”成为新的网红景点。这些由老旧电话亭改造的小屋,不仅能给手机充电,还提供雨伞租借、血压测量等贴心服务。网友@楚都闲人拍下感人一幕:暴雨中,环卫工人在驿站里烘干衣服的同时,热心地为游客指路。“青砖城墙配上暖心驿站,这才是真正的古今交融”,他如此感慨。
润物无声的文明基因,从“个体”到“全民”的传递
荆州实验小学的“文明存折”火遍家长群。孩子们通过垃圾分类、扶老人过马路等善行积累积分,期末可兑换文具盲盒。五年级学生小雨在作文中写道:“昨天爸爸开车抢道,我用存折上的‘文明币’扣了他十块钱零花钱。” 这种“小手拉大手”的模式成效显著,沙市区妇联统计显示,参与“家校文明公约”的家庭,邻里纠纷率下降57%。
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江津西路社区的空巢老人李奶奶,每天都能准时接到结对志愿者的问候电话;万达广场的母婴室从“摆设”变成真正的温馨港湾,收获哺乳期妈妈们的全五星好评;公园里跳广场舞的大妈们戴上无线耳机,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安静的楚舞” 。
文明长跑中的温度哲学,在“规则”与“温情”中平衡
创城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城管劝说占道经营的烧饼摊时,抖音上曾出现“文明执法还是冷血驱赶”的激烈争论;智慧停车系统上线初期,市民热线被“找不到车位”的投诉填满。但正是这些争议,让城市管理者学会在刚性规则中融入柔性智慧:给烧饼摊主三个月过渡期,在背街小巷增设潮汐车位,用“错时共享”破解停车难题。
如今的荆州街头,处处是文明的生动注脚:早餐店老板总会给环卫工的热干面多加一勺芝麻酱,公交司机耐心等待拄拐老人坐稳才启动车辆,中学生蹲在路边帮走失的泰迪犬寻找主人……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拼凑出荆州最动人的文明图谱。
当金灿灿的“全国文明城市”奖牌挂在古城墙上,住在迎喜街三十年的周师傅说得实在:“奖牌再闪亮,也不如推开窗看见街坊邻居的笑脸踏实。”
文明于荆州而言,不是冰冷的高楼倒影,而是菜市场扫码支付时的默契一笑,是斑马线两端的彼此成全,是街角巷尾生生不息的善意循环。
是呀,这座历经三千年风雨的古城,正以温暖为底色,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文明新篇。
来源:楚天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