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滨、大军山麓,一幢6.4万平方米的建筑巍然矗立,楼顶造型犹如一顶硕大的博士帽,浓浓的书卷气息扑面而来。这栋高楼,是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以下简称“华科大军山校区”)的图书馆,周围的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如众星捧月。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大片西瓜地。两年后,在这片西瓜地上,“长”出了一个大学园区——华科大军山校区。与其毗邻的,是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
▲2023年5月24日 建设在即的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选址地
从种瓜到育人,军山新城每天不一样。“华科大军山校区邻近道路下个月完工,9月份将如期开学。”5月18日,军山科投集团项目负责人冷裕才透露。
当年开工次年建成 华科大新校区拔地而起
眼下,西瓜进入采摘期。45岁的瓜农鲁普年驾驶着新买的汽车驶过汉南大道。这条曾经坑坑洼洼的水泥路,变成了双向六车道、铺着沥青的景观大道,两侧梧桐成荫、路灯林立。
汉南大道是武汉经开区的一条主干道,从大军山脚下蜿蜒而过,连接军山新城与纱帽。两年多以前,紧挨着汉南大道的,是一大片西瓜田。
那时的鲁普年,头戴草帽,在西瓜大棚里,从早忙到晚。如今,一栋栋教学楼、宿舍楼和图书馆,将西瓜大棚取而代之。
鲁普年清楚地记得当初搬迁时的场景——军山街道龙湖社区工作人员带着告知函挨家挨户走访、通知、解释。
军山街道龙湖社区工作人员陈念翻出了当年的工作函件,这份于2022年5月27日签发的《致瓜农告知函》上,还沾着泥土印记。为了解决瓜农后顾之忧,街道办在汉南大道对面重新划出400亩耕地,同步开展土地整治、钢棚迁移。
军山科投土地征收负责人黄元告诉笔者,早在地区上位规划中,这一地块就通过集体土地征收转变为国有建设用地。乡亲们也都很支持。
“在家门口建一所好大学,多好的事儿呀!”鲁普年说。
搬迁后的新耕地,运用起现代化的种植设施,反而产量更高了。
2023年1月,“支持武汉经开区建设军山新城”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4个月后,军山校区破土动工。
在冷裕才的办公室,两张对比照片格外醒目:一张是军山校区动工前平整的工地,另一张是如今绿树环绕的现代建筑群。
“长江边施工,遭遇35℃以上高温近40天。”他回忆,高峰时期,工地上同时有6000余名建设者昼夜奋战。
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不到4个月迎来首栋主体结构封顶,10个月完成31栋主体建筑封顶,创下“当年开工、当年封顶、次年建成”的“军山速度”。“没有上下班概念,困了就在现场眯会儿。”看着拔地而起的大学校园,冷裕才的言语中溢出了满满的成就感。
今年2月,华科大军山校区启动试运行,50余名华科大教职工率先入驻,为师生正式进驻打好“前哨战”——后勤保障由华科大总后勤处牵头,逐步实现与主校区同品质服务,为7月正式运行、9月开学“热身”。眼下,华科大军山校区进入深化试运行阶段,即将迎来首批研究生。
▲左岸大道军山段
与此同时,华科大军山校区周边的配套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左岸大道大军山段已完成了道路面层、交通标线和路灯安装,计划本月底完工;校区南北连接通道正在进行桥面铺装、主路及人行道等附属工程施工,预计下个月完工。
据军山新城负责人介绍,武汉经开区还要为华科大军山校区、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的师生员工建设两个“后花园”——大军山公园和军山江滩公园,大军山公园占地面积约2.76平方公里,军山江滩公园全长约11公里。“大学园里的师生员工将面沐江风、鼻嗅花香、耳闻鸟语,在山水林湖间工作、学习和生活。”
高校与城市“双向奔赴” 实验室“直达”生产线
本月初,华科大党委常委、副校长解孝林再次赶赴军山校区,查看试运行情况。
两年前,解孝林成为军山新城“新居民”,见证了新校区拔地而起。“华科大与武汉经开区‘双向奔赴’,在军山新城,我们的科研成果有望‘走’出校门就地转化、产业化。”
▲大军山科技创新园效果图
与军山校区毗邻,大军山科技创新园一期开园,二期建设正加紧筹备。由武汉经开区与华科大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将入驻大军山科技创新园,科研成果从实验室“直达”中试产线。
在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试基地,华科大郭新教授团队的“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仅用半年时间,就搭建了从研发、生产、测试验证到电池成品的全流程生产线,首款车规级固态电池今年下半年就将下线、上车验证。
“这一项目曾常年‘锁’在实验室里,在军山新城,这项科技创新成果跨越了从实验室到工厂、市场的‘死亡之谷’。”郭新教授如是表示。
与郭新教授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华科大秦应雄教授。在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试基地,秦应雄教授团队搭建的中试产线,让衍射光学元件(DOE)研究成果“走”下了书架。
秦教授的这项研究,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将单束激光分解为数百个可控微焦点,同步完成切割与倒角,较传统工艺效率提升3倍,成本降低六成。目前,首批衍射光学元件已完成测试并交付应用,计划明年批量生产。
“源于华科大的30余个项目中,超三成已通过概念验证,加速从中试线走向生产线。”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李江华透露。
在华科大军山校区周边,一条22公里长的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初显雏形,一个个科创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全球最大”“全球首个”“全球首款”频频出现。
“全球最大”,指的是正在东风云峰工厂安装的1.6万吨超大压铸机产线。东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制造部部长何胜元介绍说,这台压铸机的锁模力最高可达1.6万吨,相当于2万头成年非洲象一起踩在模具上,将原本需要焊接起来的汽车零部件一次压铸成型,让新能源汽车减重三成,强度还更高。
▲L3级智能架构“天元智架”示意
“全球首个”,指的是岚图汽车发布的全球首个L3级智能架构。岚图汽车的这一“全球首个”,攻克了13项技术难题,打造了中国乘用车领域首个轴向磁通电机,单电机峰值扭矩680N·m,实现中国高性能电机技术的新突破。
“全球首款”,指的是海珀特正向开发的全球首款氢燃料电池干线物流重卡。这款重卡“喝氢”“排水”,续航超过1000公里,已通过高温极寒等多项实车测试,即将亮相墨西哥市场。
与华科大军山校区一路之隔的湖北迈睿达总部研发及生产基地,提前一个月主体结构封顶,预计8月竣工。这家国内供应链头部企业为采埃孚、霍尼韦尔等跨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商提供物流数字化解决方案。“依托高校科研力量、人才优势,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湖北迈睿达董事长邓爱荣信心满满。
上周三,国内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优必选到访军山新城,将开展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合作,计划与华科大等高校携手,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培养高端创新人才。“高校与城市‘双向奔赴’,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科创军山’致力打造重大技术创新高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军山新城负责人说。
每天都有新变化 “未来之城”蓬勃生长
“这里的每一天都有新变化。”住在滨江新城的原丽,是武汉御驾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清晨,她一推开窗,就将设法山三国历史文化公园的绿树、湖水尽收眼底。“‘未来之城’越来越有模样”。
2022年2月7日,武汉经开区在春笋大楼前举行升国旗仪式,宣告从沌口挺进军山。彼时,这里一片乡土原野。
▲同济医院军山院区
如今,同济军山医院启用,武汉爱莎国际学校、军山外国语实验学校开学,鲁迅书店、轩辕书社成为文化新地标,轨道交通16号线串起沌口、军山、汉南。
军山新城负责人介绍,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雏形,三年见形象,四到五年大发展”的目标,建设“科创军山、双智军山、国际军山、文化军山”,推动“中国车谷”加速迈向“世界车谷”,奋力在全省支点建设中当先锋、打头阵。
▲自动驾驶小巴
上个月,4条自动驾驶小巴接驳线路在军山新城投入运营,覆盖教育、民生、企业通勤、旅游四大出行场景。其中,教育线路的起点设在华科大军山校区。“让更多市民感受到智能交通带来的便利。”项目负责人朱彬榕说。
去年7月,武汉入选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首批试点城市名单。作为核心承载区域,“双智军山”从一区探索到全域实践,再向全国辐射,助力武汉成为全球最大自动驾驶运营服务区。
大步“走出去”,大力“引进来”,“国际军山”将迎来越来越多外国面孔。2024年,军山新城实现FDI(外商直接投资)到资2.6亿美元,占全市比重约五分之一。今年下半年,安波福连接器系统武汉工厂将投产,路特斯科技全球总部7月迎来首批员工入驻,武汉爱莎国际学校二期年内开工建设……
4月25日启幕的2025湖北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上,武汉经开区与湖北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将用5年时间,在军山新城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文化军山”同样生机勃勃。
▲军山诸葛城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军山诸葛城日均接待游客8500人次,其中不乏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外地游客。以诸葛城遗址为核心,武汉经开区将大小军山、设法山、孔明湖等三国历史文化遗存“串珠成链”,冰雪运动、马术体验、家庭露营等一系列户外休闲文旅项目落地开放,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去年底召开的中共武汉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把加快建设军山新城与加快建设武汉新城、长江新区,一同列为市级发展战略。
“未来之城”如何见形象?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谢长君认为,以“科创军山”激活创新策源力,加速硬科技“从实验室直达生产线”;以“双智军山”筑牢产业竞争力,扩大全国最大自动驾驶示范区优势;以“国际军山”拓宽全球链接力,打造校友招商“强磁场”、岚图出海“新支点”;以“文化军山”提升区域吸引力,迎接八方来客。
一个月前,武汉经开区与华科大携手,在光谷举办校友合作大会,30余名校友企业家实地考察军山校区。华科大德国校友会秘书长何烁有感而发:“在军山新城,让生活和科研实现了有机融合。”
鲁普年送孩子上学,总要经过华科大军山校区。“小家伙说,将来要考到这里读书。”望着校门的图书馆,鲁普年笑着说。
(来源:武汉经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