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枢纽提能扩大开放辐射力,是支点建设的关键一环。从外贸增速领跑中部到外资企业纷至沓来,从制度创新突破到平台能级跃升,湖北正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在双向开放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外贸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
在上周闭幕的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也就是广交会上,湖北共斩获11863个订单,出口成交额达6.4亿美元,同比增长8.48%,增速超出全国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
在外部环境复杂变化的背景下,湖北还能持续为中国外贸注入新动能,这背后得益于湖北外贸结构的深度优化。“无论国际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始终坚持全球布局,将业务尽力的向更多元的地区拓展。”骆驼集团国际事业部区域经理郭锦光在广交会上的话,折射出湖北企业奋力开拓国际新市场的决心。
今年一季度,湖北对东盟和欧盟的进出口分别增长46%和42%,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18%。由此带来的,是湖北外贸愈发上扬的数据曲线:今年一季度湖北进出口总值较去年同期增长16.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3个百分点。
“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需要我们湖北敢于担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教授杨国超指出,湖北正通过重塑“九州通衢”枢纽地位,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多元化市场布局之余,湖北正依托“九州通衢”的优势支撑起外贸新业态的蓬勃发展:跨境电商“湖北制造 店开全球”计划已助力超千家企业触网出海,新型易货贸易试点企业跨境结算效率提升40%。
在武汉阳逻港,中欧班列(武汉)与长江黄金水道无缝衔接,构建起“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立体联运网络,让“湖北造”20天可抵欧洲腹地;在黄石综保区,满载手机、服装、玩具等消费品的货车,昼夜不息地奔向36公里外的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依托机场“7×24小时通关”和“空空中转”16种运输模式,可实现货物“隔日达全球”。
“通过综保区的外贸政策优势,我们城市货站可以实现前置安检的这样一个功能,能更好地为外贸企业提供空运出口服务。”黄石城发集团综保区运营管理公司总经理汪思辰表示,政策叠加与功能创新正为外贸企业降本增效。
高能级平台成为开放“强引擎”。今年一季度,鄂州外贸额同比猛增60.2%,花湖机场贡献率超四成,吸引100余家物流巨头集聚。深圳深创建控股集团董事长吴海波直言:“鄂州的航线配置潜力,让我们首次走出大湾区布局中部。”
“选择湖北就是选择机遇”,这既是国内企业的心声,也是跨国公司的共识。截至2024年底,湖北新设外商投资企业突破万家,325家世界500强企业扎根于此,数量居中部第一。今年一季度,湖北新设外资企业达156家,同比增长18.2%,无论是瑞典奥托立夫斥资50亿元设立第二研发中心,还是德国采埃孚投建20亿元汽车制动生产线等重磅项目落地,都彰显了湖北对高端制造要素的强磁场效应。
“武汉丰富的高校资源,是我们选择在此设立研发中心的关键。”奥托立夫中国区工程总经理朱武如是说。
“和东风和小鹏的技术互动,让我们选择继续扎根在湖北,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法雷奥照明系统中国区总裁张锋告诉记者:以前他们更多的只是承担一个生产制造的职责,现在依托在湖北强大的本土研发中心,会进行设计,然后去制造。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由成本驱动转向效率驱动的新格局下,技术革新正重塑企业布局逻辑。顺应趋势,湖北正以更优的制度创新实现更大能级的开放:今年,我省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激增68%;通过深入推进武汉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跻身全国第一方阵;自挂牌以来,湖北自贸试验区孕育出357项制度创新成果,以占全省千分之0.65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同期全省近四分之一的实际利用外资和超四分之一的进出口总额。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评价:“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当中地位的提升,湖北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支点作用不可替代。”
从长江之滨到世界舞台,“九省通衢”湖北,正自信地向新时代内陆开放高地迈进。近期,湖北正式发布《关于实施枢纽提能战略 整体提升支点开放辐射力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力争到2027年开放型经济中部领先,到2030年开放型经济走在全国前列,到2035年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整体重塑,全面建成内陆开放高地。
(来源:长江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