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像鸡”“这个真像鳄鱼”“这个像一只翱翔的飞鸟”……5月6日上午,湖北黄石阳新县王英镇大湖村一栋老式建筑内人头攒动,大伙边参观展厅内形态各异的根雕作品边评论。
当日,王英籍的退休干部、阳新县花木盆景协会的会员及东源片区11个村的村干部们共同见证了“仙岛湖生态旅游文化驿站”正式揭牌,也见证了农民艺术家陈景明苦心经营四十载的根雕馆落成。
一次砍柴,结下不解之缘
今年57岁的陈景明是阳新县王英镇谷保村人,那是一个背靠大山面朝水库的山村。年少时,像很多农村孩子一样,学习之余,陈景明还要帮父母砍柴、干农活。
1984年9月份的一个周末,陈景明和伙伴上山砍柴。不经意间,他发现一根枯木长得酷似骆驼,出于好奇,就把这根木头扛回了家。
陈景明摆弄收集回来的根材,去掉枝丫后,活生生一头小骆驼出现在眼前,这让陈景明十分欣喜。“那时我正读初二,也不懂什么叫根雕艺术,只觉得好玩,就放在家里。”时隔多年,陈景明回忆此事仍眼睛泛着光。
只是,这个“骆驼”只有三条腿,有人建议他给“骆驼”装一条腿,陈景明却说,这是自然的造化,不能破坏本意。
陈景明摆放根雕作品
可是,父母却觉得这不过是孩子的一时兴起,转头就说要拿去当柴烧了。这可急坏了少年陈景明,他央求父亲,说愿意多砍几担柴回家。
父亲见他眼角含泪,似乎真舍不得,便不再为难。
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插曲让陈景明痴迷上“寻根”,并执着追求几十年。
迷上“寻根”,黄石捧回金奖
从这只“骆驼”起,在往后的日子里,只要在外面看到那些奇形怪状的树根、树枝,陈景明都会捡回家。
“他读初三那年,在同学家看到隔壁一户人家门前有块树根像飞翔的天鹅,他犯傻,竟然拿一块二角钱的生活费买了过来。那个时候,一块二还是值点钱的。”谷保村村支书陈绪葵提起此事笑着摇摇头。
1988年7月,陈景明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阳新一家公办企业上班。企业当时工资很低,效益不景气,第二年,他就辞职回了家。
游客参观展厅
“读了个中专,才晓得自己喜欢的是根雕艺术。”陈景明说,订阅的《中国根艺》和《盆景赏石》杂志让他打开了“新世界”大门。
冬季,草木枯零,陈景明独自拿着斧头和锯子漫山遍野找“宝贝”,当然,他眼里的“宝贝”就是树根、枯木。他曾数次系着粗麻绳悬空攀附悬崖取材,每一次都如履薄冰,堪称“死里逃生”。
在寻根问木的岁月里,陈景明的手臂留下了深浅交错的伤疤,宛如时光镌刻的勋章。他将采得的树根带回家中,依照书籍潜心钻研雕刻技艺,从拓坯到塑形全凭双手打磨,终在根雕界崭露头角。
2007年11月,陈景明携作品《鳄鱼》参加黄石市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分会场展演,一举斩获金奖。媒体竞相报道“阳新农民寻根23年终获金奖”,但他始终清醒:“白天谋生,夜晚追梦,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鳄鱼》根雕作品曾获得金奖
逐梦不止,家乡终于开馆
根雕需要时间和耐心,但创作的那些年,陈景明根本不挣钱。为维持生计,陈景明常年承接门窗安装工作,却始终未弃根雕。他在王英镇文化站旧址布设展厅,陈列根雕作品与民俗藏品,毗邻王平将军纪念馆的区位优势,让这里逐渐成为游客驻足的文化驿站。
陈景明雕琢根雕作品
今年,在王英镇党委政府支持下,陈景明对展馆升级改造,划分根雕展厅、红色传承厅、民俗文化厅三大区域,正式命名为“仙岛湖生态旅游文化驿站”。昔日冷清的旧屋,如今因艺术气息焕发新生。
“四十年坚守乡土,更难得的是他愿以手艺反哺家乡旅游。”仙岛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处党委书记、王英镇党委书记孔祥鹏感慨道。如今,陈景明常驻馆中创作,他说:“能让游客在山水间感受民间艺术之美,便是最大的满足。”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