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中俄是搬不走的好邻居,是患难与共、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真朋友。”今年2月,习近平主席应约同普京总统通电话时,用“好邻居”“真朋友”精准概括当今的中俄关系。中俄关系历经风雨,历久弥坚。在湖北,有三个坐标,是中俄传统友谊的最好见证。
苏军烈士墓见证中俄共同反法西斯情谊
第一个坐标,深藏在苍松翠柏间,这是位于武汉解放公园的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青灰色的碑身,金色的中俄文字,“永垂不朽”四个大字庄严肃穆。淡青色的花岗岩墓石壁上,依次嵌刻着29位苏军烈士的姓名和生卒年月,他们大多生于1910年前后,牺牲时,大的33岁,小的只有24岁。牺牲的时间无一例外,都是1938年——这是武汉保卫战爆发的年份。1938年1月5日,在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并为之浴血奋战的关键时期,苏联空军志愿队派出100多人飞抵武汉,并在之后陆续派遣2000多人与1000多架飞机加入到武汉正面战场中。多年来,每逢清明和一些特殊节点,许多武汉民众都会来到这里,缅怀守护和平和正义的这些“武汉上空的鹰”。
武汉长江大桥凝结中俄合作的智慧
第二个坐标,是我们熟悉的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成为新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也被誉为“中俄友谊之桥”。它的背后,是苏联专家与中国建设者共同的智慧结晶。武汉长江大桥在世界实践中首次采用了由苏联工程师西林提出的用预制钢筋混凝土壳体组装的管柱钻孔法地基。中苏专家的紧密合作使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得以在短短两年内完成,远超预期的四年工期,彰显了这一宏伟项目的巨大成就。如今,大桥不仅是武汉的地标,更是中俄技术合作与人文交融的永恒象征。
万里茶道映照中俄友谊于历久弥香
第三个坐标,在19世纪的汉口码头。武汉,在19世纪因茶叶贸易而闻名,被誉为“东方茶港”。中国南方出产的茶叶从这里中转,经万里茶道运往俄罗斯。巴公房子是武汉著名的旅游打卡地,由俄罗斯茶商巴诺夫兄弟于1910年兴建,他见证了这座“东方茶港”的辉煌——每年百万斤茶叶从这里启航,经恰克图走向莫斯科,让中国茶香浸润了俄罗斯的寒冬。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来自汉口的砖茶在俄罗斯风靡一时。恰克图市博物馆至今收藏着120多年前汉口生产的砖茶,俄罗斯小学课堂的历史课上,老师也仍在讲着汉口的故事,茶香里升腾的,是中俄两个大国跨世纪的文明对话。
从抗战烽火中的生死与共,到长江之畔的技术携手,再到茶马古道上的驼铃悠扬——湖北的故事,是中俄友谊的见证。历史昭示未来,中国和俄罗斯都经历过苦难,才会更加珍爱和平,也将同世界上爱好和平、坚守正义的国家和人民一道,沿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道阔步前行,携手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