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道世界级难题。
因资源而兴,因资源而衰,是所有曾经“家里有矿”的城市难以绕开的“资源诅咒”。
中国中部,“矿之城”黄石正以两项“第一”的发展成果,破解这道难题: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4年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1%,增速全省第一;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4年累计下降率达14.8%,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去年下降率为8.05%,降幅全省第一。
打破“资源诅咒”,黄石是如何做到的?
告别“恋矿情结”
传统产业变身高端产业
100多年前,张之洞在黄石创立铁矿厂,盛宣怀后来将其扩展为亚洲最早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
黄石,流淌着工矿血脉,蓬勃着工矿文明。
当矿坑一天比一天深,资源一天比一天少,黄石不得不面临严峻现实:一业独大的产业格局无法快速换道、生态环境修复成本高昂……2010年以后,黄石GDP排名下滑至全省第八、第九。
摆脱“恋矿情结”,既要有“断舍离”的勇气,更要有转型的路径。
作为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大型粗铜冶炼厂,大冶有色是“矿之城”转型的一扇窗口。
刘臻伟已在大冶有色冶炼厂工作8年,见证了企业的一路求索。他说,2023年,因烟气环保不达标等问题,企业开始了史上最长的停产大修。
“拆掉的是旧厂房,更是旧观念。”刘臻伟说,2023年底,改造后的大冶有色浴火重生。旗下智能工厂弘盛铜业一跃成为全省工业重大增长点。
中色大冶弘盛铜业智能工厂自动化产线上,机械臂忙碌挥舞赶制订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通讯员 徐燕玲 周巍 摄)
探访弘盛铜业,智能中控室的三面大屏上,数字孪生工厂实时投射着现实工厂的一举一动,精准给出生产决策。
采用全球领先的铜冶炼工艺,弘盛铜业冶炼产生的蒸汽余热化身能源宝藏,自发电量达1.4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
“全球只有6座这样的工厂。”公司副总经理李立介绍,公司产销两旺,全年预计完成工业产值300亿元。
弘盛铜业所在的新港工业园,“争做环保使者”等标语随处可见。去年,园区获批省级低碳冶金创新型产业集群,呈现集群式向绿生长。
只有落后的技术和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
当华新水泥的旧址变成湖北水泥遗址博物馆,这座百年企业已成为资深“卖碳翁”,节能、低碳不再只是花钱,还能赚钱;
当大冶特钢关停了运行76年的“功勋炉”,其特钢产品正在天宫一号、地下深井、国产大飞机上大展身手……
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中,黄石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保健酒生产基地、全国铜冶炼及精深加工基地、全国第二大特钢生产基地。
2024年,黄石挺进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占GDP比重居全省第二。
无中生有
一路追光“新”潮澎湃
资源型城市转型,难就难在传统路径走不通,新赛道又跟不上。
对黄石来说,工业新赛道在哪里?
跳出黄石看黄石!面对奔涌而来的信息化浪潮,黄石敏锐地找到了“机遇女神”。
作为光电子信息产业配套产业——PCB(印刷线路板)产业需要的关键材料铜,正是其传统优势产业。
2012年,沪士电子落户,拉开黄石印刷电路板产业大幕。欣兴、星河、上达等一批相关企业纷至沓来。
“新研发出的3微米厚铜箔,厚度仅为普通A4纸的三十三分之一。”湖北诺德锂电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晓敏十分自豪。
他介绍,锂电铜箔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关键材料,铜箔越薄,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就越远。当前,轻薄化锂电铜箔已成为生产企业竞逐的新赛道。
湖北诺德锂电铜箔产业园,一台台生箔一体机高效运转,员工加紧赶制订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通讯员 周巍 张春玲 摄)
铜箔一点点变薄,产业一点点变“厚”。
目前,全球10余家百强印刷电路板企业、湖北省三分之二的印刷电路板企业落户黄石,黄石一跃成为全国三大PCB产业聚集区之一。全球每销售3台智能手机,就有1台使用这里的印刷电路板;全球每100台新下线汽车,就有15台汽车的印刷电路板是“黄石造”。11个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
今年一季度,电子企业迎来爆发期,广合精密产值同比增长79.03%,沪士电子产值同比增长60.74%,台光电子产值同比增长43.55%。
未来已来,黄石抢先布局。该市出台未来产业行动方案,布局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氢能产业等10条新赛道,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融入都市圈
武汉缺什么,黄石补什么
越来越多的企业集聚黄石,离不开产业生态的滋养。
2020年,联创电子在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户,与黄石国资共同成立湖北联新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中大尺寸屏幕触控模组。公司财务总监刘胜利眼瞅着,一批电子信息企业集聚而来。
“靠近武汉三大显示面板巨头,获取信息快,发货半径短,是联创电子投资黄石的重要原因。”刘胜利直言。
5年间,他见证了联新科技的员工扩容为千余人,一季度订单爆满。眼下,他们正与武汉高校合作研发微晶盖板第三代材料。
产业转型不能只靠单点突破,必须全链条协同。
黄石大冶湖畔,投资100亿元的黄石科技城拔地而起。(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通讯员 张成 摄)
2018年10月,光谷科创大走廊成为湖北省级战略。黄石以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布局,加快推进武鄂黄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重要节点建设,全力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
对接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3条快速路建成投用,可直达武汉新城和花湖国际机场。
“武汉缺什么、黄石补什么,武汉做什么、黄石配什么。”在距离黄石60多公里的武汉光谷,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内,有600多名研发人员,为黄石贡献才智。在沿南通道铜及电子信息产业带上,黄石已有超50%光电子信息企业深度融入武汉都市圈产业集群,武汉近750家供应商为黄石光电子信息企业提供产品或原材料。
对接花湖国际机场,沿大泉路跨境电商产业带雏形初现。去年6月开园后,黄石临空跨境电商产业园已引进跨境电商及生态链企业35家,入驻率超80%,黄石的土特产品和工业产品实现“卖全球”。目前,黄石已成为花湖国际机场最大集货地,其货源占机场周边集货总量的24.43%。
从千年矿城到华中铜都,从炼铜到炼芯,站在黄荆山巅俯瞰,大冶湖的碧波倒映着这座工业重镇的绿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