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府”巨变展新颜——恩施市麂子渡村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之一

山水环绕麂子渡。(通讯员 张厚渊 摄)

麂子渡漂流。(通讯员 满益德 摄)

“御前虾故里”农家乐的农耕体验区。(全媒体记者 卢树彬 摄)

麂子渡村一角。(全媒体记者 卢树彬 摄)

春茶采摘时。(全媒体记者 毛国寅 摄)

蜂糖李花迎客来。(全媒体记者 毛国寅 摄)

春天,恩施市白杨坪镇麂子渡村的山间田野里,群花竞相绽放,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正应了“千花百卉争明媚”。

麂子渡,武陵山区山间小盆地里的一个聚居村庄,因独特的地形地貌,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小天府”的美誉。这里也是一个普通农村巨变的样本:十几年来,沐浴着党的阳光,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贫困,到脱贫,再到奋力致富,麂子渡村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3月下旬,记者入村探访,感受山乡巨变。

面貌之变——

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3月,麂子渡村进入春茶采摘季。

站在穿村而过的麂子渡河边,近观远眺,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在春日里定格——

河里,碧水翻波,鱼群若隐若现;河边,茶园阡陌纵横,游人闲庭信步,茶农双手翻飞;远处,蔬菜大棚连片成块,三三两两的人穿梭其间;更远处,群山披绿,特色民居依山而建,粉墙黛瓦,风格如一。

谁能想到,十几年前,这个村是另外一番景象——

麂子渡河里电鱼、炸鱼、毒鱼猖獗,连米粒大的鱼苗都绝了迹;“房前屋后黑黢黢,猪圈厕所臭烘烘”,是当时村民生活的具体写照;产业空心化,河边坝子里的田地都撂了荒……

村党总支书记唐和告诉记者,这些年,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坚定不移地做了一件事: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把风貌管住,把青山绿水守住!

按照“青瓦白墙木门窗”的标准统一民居风格,开展私搭乱建整治,对麂子渡河进行增殖放流,实施“人畜粪污净化”工程,引导家家户户扫干净、摆整齐,严控河道两边新建住房……每一项工作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开不完的群众会、走不完的入户路,十几年来,一届又一届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项工作抓到底,引导全村1500多户农户跟着干,终于换来村貌巨变。

采访中,几个见闻让记者印象深刻:沿岸聚居着几百户农户的麂子渡河里,没有一丁点儿生活垃圾;唐和的手机相册里,保存着大鲵在河里游动的视频——这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对栖息地水质有着极高的要求;全村95%的民居实现“青瓦白墙木门窗”,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没有一户农户在场坝里搭棚子……

如今,随着乡村旅游和麂子渡漂流的兴起,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麂子渡村,顺理成章吃上了旅游饭,悬索桥、鱼鳞坝、旅游步道、文化广场、游客接待中心、村史馆相继建成。

“近3年来,我们接待游客36万余人次。”驻村第一书记乐杨说,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成效,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正变成人流、资金流、项目流,反哺村庄发展。

气质之变——

村民脸上写满了幸福和自信

中午,洞子溪组优民农业蔬菜大棚里,温度接近30℃。在此务工的邹红菊正挥动挖锄,松动田土,脸上挂满了汗珠。再过几天,育苗棚里的辣椒苗就要移栽到这里。

当记者问及收入情况时,邹红菊伸出两根手指头:“去年,光基地务工一项,就挣了2万多。”

聊起收入,一旁的村民李明月、王德香也打开了话匣子:“我接近3万。”“我也差不多咧。”

邹红菊感慨,日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实过。“早上抢时节摘茶,下午到基地干活,晚上还要跳广场舞。”

此时,邹红菊笑容绽放,脸上写满了幸福和自信。

几天的采访里,这样的笑容,在田间、在院坝、在广场,记者时常能见到。镇党委组织委员辛涵秋影告诉记者,这些笑容的背后,反映了麂子渡人的气质之变。

“以前,我们到村里走访,哪里都是困难,到处都是问题,笑脸没见几个,哭丧的脸、苦瓜脸到处都是。村民们对‘一眼望得到头’的日子充满了无奈。”辛涵秋影说。

“气质之变的源头在哪里?在于生活幸福、村民自信。幸福是因为生态好了、村貌变了、产业兴了、腰包鼓了,日子有盼头;自信则来自因幸福感提升而激发的内生动力。”经常到麂子渡村蹲点的镇党委书记陈坦一语中的。

这几年,麂子渡村千方百计在产业振兴上下功夫,蔬菜、茶叶、小水果、民宿、农家乐等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迅速发展,村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同时,坚持党建引领,以院落微治理为单元,让村庄共建、村务共治、成果共享,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眼下,毗邻麂子渡河鱼鳞坝的长坝组“团结小院”游人如织,党员代表袁永辉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去年,在镇、村指导下,袁永辉带着周边18户农户干了一件大事——建起了美丽庭院“团结小院”。“官渡口组的亲和小院、洞子溪组的亲溪小院都建起来了,我们组也不能落后!”袁永辉憋着一股劲。

美丽庭院自建更要自管,大家约定:每月的29日集体开展小院清扫、建设、提档升级。

“游客多了,大伙儿的衣服都穿得更干净了!”幸福自信的笑容又一次浮现在袁永辉的脸上。

格局之变——

从“风景独好”到“百花齐放”

谈到乡村旅游,人们通常会想到田园风光、农家特产。而在麂子渡村,可以有更多的维度去体验。

官渡口组亲和小院里,沈德枢革命事迹陈列馆修葺一新,不时有游客进出。

群山环抱的麂子渡村,并未被大山所阻隔。这里有“一门双进士”的英烈佳话,留下了老一辈革命家贺龙等战斗的足迹,走出了革命先辈沈德枢,培育了张启茂、袁传炳两个全国劳动模范。

如何在乡村振兴中避免同质化竞争,走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麂子渡村大力挖掘红色文化、乡土文化,打造特色文旅融合旅游线路,仅沈德枢革命事迹陈列馆,去年就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

从水稻、包谷等传统种植,到茶叶、小水果特色产业发展,再到如今的茶旅融合、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康旅融合,麂子渡村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发展活力不断迸发。

行走麂子渡,无论是山顶旮旯,还是聚居院落,记者常常能感受到这个村庄的活力迸发和开放包容,经历一次又一次思想的激荡:

在长坝组,村民李海波自费收集不少老物件,建起了御前虾博物馆;

在洞子溪组,招商引资企业优民农业种植的红叶莴笋,成为“盒马鲜生”的俏销产品;

在长湾组,返乡创业能人王光斌投资1.5亿元兴建新北辰康养基地,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康养休憩;

在官渡河组,一外地旅游运营公司看好麂子渡旅游资源,正深度洽谈合作事宜……

返乡创业的本村人越来越多,投资考察的外地人络绎不绝,村庄的运营、建设、发展,不再是“风景独好”,而是“百花齐放”。

村委会办公室里,一场关于茶叶产业发展的头脑风暴正在进行。“村里要搞好基地源头管控,严控农残,为打造全州大宗茶基地提前布好局。”“九根树村大宗茶生产加工车间建成后,可以有效辐射带动九麂康片区茶农增收。”……

村委会旁,由铁塔公司援建的无人机蜂巢进入最后的调试阶段。投用后,无人机将有效替代人工作业,对河流保护、森林防火、村庄治理进行全程监控。

无人机在高空盘旋,透过镜头,一个孕育无限希望的和美村庄跃然眼前。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