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在追思怀远中厚植家国情怀


清明,既是节气,也是气节。当春风拂过青松翠柏,当细雨浸润黄土石碑,人们以祭扫仪式连接过去与现在,让那些历经时间洗礼、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在新时代绽放万丈光芒。

一缕心香寄哀思,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对初心的叩问。在文明祭扫的青烟袅袅中,古训家风与时代精神交响共鸣。戍边烈士陈祥榕用“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誓言,将“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的家规升华为新时代的家国情怀;敦煌研究院李姓修复师三代接力守护壁画,用“守拙存真”的祖训诠释着文化遗产保护的工匠精神;徽州鲍氏后人将《棠樾家训》镌刻在乡村小学廊柱,让“穷则独善,达则济世”的箴言正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落地生根,抽枝发芽。这些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愈发深刻,实现了家风古训从家族记忆到民族精神的伟大升华,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与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

山河不忘英雄名,薪火相传代代承。从“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万家灯火总关情”的和平时期,无数革命英烈将生命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赵一曼在酷刑下高呼“我的主义、我的信念,绝不更改”,用鲜血染红了信仰的旗帜;郭永怀与警卫员在飞机失事前紧抱绝密文件,焦黑相拥的残骸化作我国科技崛起的基石;还有那些在抗洪大堤上用身体筑起防线的子弟兵,在烈火浓烟中逆向前行的消防员......他们都以生命践行初心,用热血铸就忠诚。如今,我们缅怀英烈,传承红色基因,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切回望,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守护与延续。当年轻学子在烈士墓前重温入党誓词,当边防战士在界碑旁讲述英雄故事,红色基因便在代际传承中被点燃,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清明节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传统祭祀范畴。从古朴的家族祠堂到肃穆的烈士陵园,从泛黄陈旧的族谱家训到鲜红醒目的纪念碑文,从个人缅怀到民族记忆,清明节如同一条永不褪色的精神纽带,一端系着“修身齐家”的文化根脉,一端连着“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担当。这种“家国同构”的精神特质,让清明节不再局限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是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化作推动历史发展、开拓创新的力量源泉。从航天人在太空写下“中式浪漫”,到科研团队突破“卡脖子”技术,再到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挥洒汗水。新时代的青年用实际行动证明,家国情怀既是贯穿古今,一脉相承的精神传承,更是创造未来的有力支撑。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每一次祭扫都在重温历史,每一次追思都在坚定信仰。唯有让家国情怀于铭记中生长,方能汇聚成推动民族奋进的磅礴力量,向着民族复兴大步前行。

稿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