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清明节,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命对话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悄然上演。73岁的方汉炳老人颤抖着抚摸着父亲方金耀烈士的英名墙,喊出了只有在梦里才喊过的“爸爸”二字,泪如雨下,已经古稀之年的他此生没有想到,还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父亲。这一刻,距离父亲牺牲已整整72年零10个月。
这样跨越72年的父子相见在今年的清明节感动了国人。《DNA比对成功!湖北麻城73岁老人找到22岁志愿军父亲》《暖心!机长在万米高空向抗美援朝烈士及其家人致敬》《“我的爷爷找到爸爸了”》等报道获得央省市等媒体转发,流量破亿。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场团圆的最后一笔,是由长江云新闻的记者画下的。
缘起
提前得知DNA比对成功的消息
故事始于阳春三月的荆楚大地。央视专题节目组带着退役军人事务部烈保中心的保密信息抵达麻城。4月4日,清明当天,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将会官宣本次DNA比对鉴定成功成果,其中包含在韩志愿军湖北麻城籍方金耀烈士遗骸和其子方汉炳对比成功的信息。央视《国家荣光》节目组提前跟进,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云新闻记者协助拍摄。方老在接到DNA比对成功告知书的时候泪流满面的样子,深深地刻在了长江云新闻记者的脑海里。那被老人因翻看太多次而抠破的烈士证明书,更是让记者感到心酸。将近两天的拍摄结束后,记者特地下载了国家第11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新闻视频,在电视上给他看,这是忙碌操劳的方老第一次看到相关新闻视频,那刻他更是哽咽着不断抹泪,激动得颤抖,好像见到了自己的父亲。
(湖北麻城,方汉炳家中)
破题
一次关于“圆梦”的策划
“老人和我父亲相差一岁,至今未真正见到过自己的父亲,这种遗憾和如今国家部门孜孜以求、对比成功确认其父遗骸的主动作为形成了强烈的呼应。国家的努力值了!烈士的家属心安了!但是,如何能将这种现实拉近,或者把这种父子相隔72年未见的现实遗憾去抹平呢?”记者问自己。
此前的清明节,方老只能在湖北麻城对着烈士证明书祭奠。现在方老已经得知自己的父亲安葬在沈阳烈士陵园,为何不能到沈阳见一面呢?4月4日,国家公布DNA比对结果,当天,方老就可以出发前往沈阳。
(烈士亲属DNA样本比对成功告知书)
带着这份初心和想法,长江云新闻团队开始了策划。我们通过沟通,得到了方老的同意。考虑到方老家庭状况,我们决定负责方汉炳及其配偶、孙女一家的往返费用。为了让这趟行程更加圆满,我们和方老商量着要精心准备一些祭品去沈阳。方老突然想起来,他奶奶曾经说自己的父亲特别喜欢她亲手做的柴火粑粑。柴火粑粑、家乡的土、家乡的米酒……思念具象为一个个实物,老人准备的时候用粗布仔细包裹。同时,还带上了珍贵的烈士证明书。我们协调当地政府支持,组建跨部门协作团队,甚至考虑到老人肺气肿的身体状况,提前准备了应急医疗方案。
(方汉炳和老伴孙女到达武汉天河机场)
启程
万米高空中找到情感脉冲点
4月4日,长江云新闻记者携同方汉炳老人一家准备飞往沈阳。
按照采访报道惯例,我们会记录老人从麻城老家启程赶赴沈阳的点滴,走出门,踏上车,去机场,过安检,等登机。由于方汉炳三个月大时就与父亲分离,对于父亲的回忆非常模糊,除了知道他是一位志愿军战士,牺牲在朝鲜战场,其他的情况一概不知,家中知情人都已在方老成长过程中相继离世。那么,这次报道该怎么去讲述老人与父亲的故事?该怎么去让读者观众“坐进”这趟飞往沈阳的飞机,与方老“时空同频”,陪伴这一趟寻父之旅?
13时20分左右,机舱内广播响起,乘务员提醒旅客依序放置行李,等待起飞。就是在这一瞬间,记者陈亚曦被机舱广播特有的杂音“击中”,脑海中闪过去年空军运-20运输机接回志愿军烈士遗骸在降落前的一段空地对话“我是空军运-20机长,奉命接迎志愿军忠烈回国……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军机可以有机长广播致敬礼,民航航班可不可以有这样的环节?说干就干,13时29分,记者立即同当值机组沟通联系。幸运的是,厦门航空MF8029航班机长胡磊、乘务长张钰麒在听说飞机上有一位烈士家属后,初步赞同我们的建议,在飞行中为方汉炳老人及烈士家属口播一段致敬词。很快,厦门航空上级部门批准了这个计划。
14时30分许,飞机已经进入平飞状态,机舱广播响起,“本次航班上有一位特殊的乘客,他是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的亲属,1953年,在他三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父亲方金耀离开家乡,后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73年后,方汉炳先生和烈士父亲的DNA比对成功了。今天,他将前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奠他的父亲。让我们向志愿军烈士致敬,祝方汉炳老人及家人身体健康,平安幸福。山河无恙,岁月静好,因您守护。清明致敬英烈,祝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广播中机长话音刚落,机舱内响起阵阵掌声。那一刻,我们观察到不少乘客微微起身看向方汉炳老人的座位,向他表示敬意,有乘客拿起手机记录这一感人瞬间。一段动情的机长广播,让飞机上的人心都连在了一块儿,这条广播成功地接起了情感脉冲点。后来,方汉炳老人回忆说,“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听到广播里有我和父亲的名字,也是第一次被这么多人围观,作为英雄的儿子,我真的很骄傲很自豪!”在几天下来的接触中,记者发现方老是一位特别害怕麻烦他人的长者,这场聚焦在他身上的特别安排,瞬间就让老人家眼眶湿润。
16点19分,飞机平稳地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我们打开手机网络,迅速把已经剪辑好的素材发送至后方。随后,一条条短视频、图文稿、海报产品陆续推出,瞬间点燃网络,截至4月6日,长江云新闻关于厦航机长广播致敬烈士亲属的单条短视频播放量超过5000万,全网播放量过亿。
(方汉炳与厦航机组合影)
重逢
烈士陵园里的生命对话
清明节是沈阳烈士陵园人流量最大的时间。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祭奠,我们通过沈阳原创基地首席演播、首届金声奖获得者大麦老师协调,提前半个小时来到陵园。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巨大的英名墙上,方汉炳找到了牵挂了一辈子的三个字——方金耀,他轻抚着父亲的名字,眼泪夺眶而出。
“爸爸!您回家了,我来看您了!爸爸!”从出生到现在,这是方汉炳第一次喊出这声“爸爸”。
(方汉炳与孙女抚摸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英名墙上方金耀烈士的名字)
方汉炳从行李包中拿出一瓶酒,慢慢倾洒在祭奠墙前,又把父亲生前爱吃的粑粑和麻城米酒放在英名墙旁。
在提前策划的行程外,我们还收获了很多同行的温暖:偶遇方金耀的所在23军的战友——《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词作者邬老,他们也正在清明祭扫,一段暖心的互动顺理成章;偶遇来自吉林的小学生,他们共同向方老敬礼,革命精神薪火相传有了载体;偶遇参与沈阳烈士陵园地宫建设的中铁十一局城轨公司沈阳片区赵总,他们提供了很多信息和线索,包括一些后勤服务。这些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用行动诠释着“英雄从未被遗忘”的真谛。后来,我们感受到,这些令人难忘的偶遇,难道不是一种共同奔赴的常态吗?除了清明节,每年365个日夜,总有人为英烈们守护,守望者们用颗颗真心换来英烈家属的安心。
(方汉炳与邬大为合影)
后记
截至发稿前,方汉炳老人已平安返回麻城。他告诉我们,打算将这次沈阳之行的视频刻成光盘,放在父亲的遗像前。“现在终于能对着照片说话了。”他说。而我们的镜头,也将继续记录这个关于“回家”的故事,让更多人看见,那些为国家奉献的生命,永远值得被铭记。
长江云新闻记者:庞栋 陈亚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