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创新“上头”!科技圈的“顶流”原来在这里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黄石,这座曾以 "青铜故里"" 钢铁摇篮 "闻名的老工业城市,如今正以科技赋能破题,从工业基因中淬炼出“智造”新辉,引领城市奋力跃升。


智改数转  引领工业澎湃焕新


走进黄石的工业版图

千年炉火与数字浪潮激烈碰撞

曾经轰鸣的老厂房

如今变身数字孪生的“试验场”

每一块铜板都刻着区块链的“密码”

每一道工序都跳动着智能算法的“脉搏”

这里装着有色冶炼的 "最强大脑"

在大冶有色冶炼厂的智能中控大厅,一块巨型屏幕成为工业智慧的核心。通过构建 "大规模集控 - 无边界协同" 数字化平台,企业实现了熔炼、转炉、硫酸全工序的实时联动控制。全球首创的 "数字化一键摇炉" 技术,依托红外测温与二氧化硫智能判断,将转炉操控精度提升至行业极限。大冶有色用数据链重构了千年冶炼工艺。

大冶有色冶炼厂副厂长 张冠华

依托我们数字化的平台,实现了24小时监控调节,实现了行业内的数字化一键摇炉,这项技术目前在行业内尚属首次。应该说为铜冶炼技术发展提供了一个“黄石方案”。


这里见证超薄铜箔的 "微米革命"

在湖北诺德新材料车间,3微米电解锂电铜箔正以 "吹弹可破" 的姿态改写行业格局。作为全球首个实现量产的企业,其产品厚度仅为头发丝的1/20,却能承载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高倍率充放电需求。这项突破不仅打破了高端铜箔的进口垄断,更以技术壁垒重构了全球产业链版图,让 "中国制造" 在储能赛道占据先机。

湖北诺德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晓敏

打破了高端铜箔受制于人的局面,改变了产能过剩,产业发展不均的现状,未来,湖北基地将不断突破电子材料领域的最前沿,最领先的技术。


这里藏着换热器行业的 "核电密码"

迪峰公司的厂房里,隐没着大国重器的 "心脏" 密码。从三峡水电站到秦山核电站,从国产航母到西门子高端装备,其研发的空冷、氢冷换热设备始终占据行业制高点。早在2005年,企业就贷款千万元建立国内首个换热器实验室,以每年超5%营收的研发投入,实现了从 "设备制造商" 到 "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 的跃迁。

湖北迪峰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伍文明

我们公司在研发方面投入每年都占营收的百分之五以上,而且是持续增长,通过研发创新,我们的产品先后服务于西门子、宁德等世界五百强企业。


这里传统工业与前沿科技激烈碰撞

湖北玖恩智能将杂质从百万分之一净化到十亿分之一,为阿斯麦光刻机定制的纯化器纯度达“百亿分之一”,打破国际垄断。2025年一季度产值4000万元,剑指全年1.5亿元。

湖北玖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监 袁俊

通过我们自主研发,实现国产化替代之后,半导体企业的使用成本可以大幅下降,而且可以避免国外企业在关键时期的卡脖子风险。


这里在产业链的“隐形战场”构建技术闭环

晶芯半导体是国内首家晶圆再生工厂,通过原子级抛光技术,将12寸晶圆再生精度推进至19纳米节点。面对几何级攀升的制程精度需求,企业正谋划向17纳米乃至14纳米工艺发起冲击,力图在半导体产业链的“隐形战场”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闭环。

图片

晶芯半导体(黄石)有限公司总经理   陶盛  

从2021年到2024年,我们阶段性的每年以50%-70%的这个营业额的增长。第一季度,我们又实现了超过去年70%的一个营业额的增长,那同比我们利润也大幅的提升。


在黄石新兴产业的全新赛道上

传统工业的钢铁筋骨被注入量子时代的数字灵魂

为中国智造书写着独具特色的黄石范式


科技惠民 城市幸福“触手可及”

在黄石,科技不仅改变工厂,更点亮了百姓生活。考古学家用CT扫描青铜鼎,工程师用同款技术检测特种钢——这种跨越三千年的技术呼应,成了黄石转型的生动注脚。

磁湖虚拟电厂,是我市率先建成全省首个地市级虚拟电厂。这座没有实体发电机组的 “智慧大脑”,实则是一套前沿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打破传统电厂的物理边界,构建起全新的电力生态。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电网运行效率,更像给我市的城市电力系统加装了 “智能护盾”,有效增强供电可靠性,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图片

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经过半年的试运行,我市上线了联通省、市、县、乡四级的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通过全流程数字化、诊断智慧化、远程病理服务常态化的方式,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更便捷、更实惠、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

今年2月,基于DeepSeek大模型全面改版升级的“黄小政”上线,AI+政务,问题“秒回”业务“秒办”。目前,“黄小政”已接入政务服务事项1789个,对接政策文件427个和“12345”便民服务热线高频事项知识点4811个。前端,“黄小政”一键答复、智能导办;后端,“黄小政”接入政策计算器端口,自动梳理分类企业类型和企业信息,实现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的转变,让“指尖办事”成为新常态。

在黄石,转型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浸润生活的晨露——每一处转变都化作市民眉梢的舒展,每一次革新升级都转为街头巷尾的会心一笑。当科技与烟火气深情相拥,这座工业老城正演绎着最具人文温度的数字化蝶变,让"美好生活"从愿景落地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图景。



拔节生长 构建创新生态 “微气候”

在黄石这片创新沃土上,"阳光政策"穿透行政壁垒,"土壤基金"滋养科技种子,"空气生态"联通产学研经络,"水分服务"浸润人才根系。这座城市正以系统思维重构创新微气候。

占地 1700 亩的黄石未来科技城,正成为区域创新策源地:引入中科院、武汉理工大学等研发团队,建成 2.0 版 "科创飞地" 体系,形成 "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黄石" 的跨城协同。2024 年,黄石未来科技城在全国百强榜中位次提升 ,跻身 51-70 名区间。

图片

作为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核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黄石为更好融“圈”入“群”,率先在武汉设立离岸科创园,引才、引智、引资源。并延伸至上海、深圳,形成覆盖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网络。

如今,理论研究在武汉,试验基地在黄石。基础研发在武汉,成果转化在黄石。人才资源在武汉高校,技术攻关在黄石企业。产品的生产在黄石,市场应用在武汉。这一科技赋能价值裂变式赋能平台已然形成。

图片

与此同时,全省首推的 "科惠保" 综合保险,为我市科技企业提供从研发到销售的全周期风险保障;2024年全市新增发放创新积分贷5.12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贷5.21亿元。




蓄势赋能 点燃产学研聚变 “反应堆”

在长江经济带的创新版图上,黄石正以"工业锈带"为反应堆,点燃产学研的链式反应。这座老工业城将实验室的论文、工厂的订单、资本的算力熔铸成科技赋能共同体,让每个技术突破都触发产业聚变,在科技赋能的临界点上释放出"1+1+1>∞"的生态能量。

重点实验室的 "强基工程"。大冶特钢联合重点院校组建的 "先进特殊钢全国重点实验室",正为盾构机刀具、航空发动机部件提供材料解决方案;华新水泥与知名高校共建的 "硅酸盐实验室",让国产混凝土抗压强度突破 100MPa,比肩钢材性能。

高校科创的 "创新性实验"。湖北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科研团队正进行小分子创新药合成 —— 其研发的肿瘤抑制剂成本较进口药低 50%,疗效提升 40%。这种创新药投产后,将催生一个亿元乃至十亿元级的产业。

图片

机器人领域的 "国产替代"。黄石科威自控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开发的 "免编程拖拽示教机器人系统",让工业机械臂拥有了 "肌肉记忆"—— 用户只需手动演示,系统即可自动生成运动轨迹。这种 "无代码编程" 技术,已在打磨、喷涂等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

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黄石正用"实验室-生产线-市场"的创新闭环,让学术的星辰大海与产业的厚土深植相拥,在长江经济带上绽放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璀璨光芒。


科技赋能,让黄石这座老工业基地实现了 "价值裂变"。一组数据勾勒出黄石的创新加速度:

2025 年国家创新型城市指数跃居全国第 78 位;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24.5%;连续 14 年获湖北省科技创新考评 "优秀";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919家。科创“新物种”企业达87家,其中独角兽企业1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家。

更值得关注的是,黄石这座城市正重塑产业价值链条:

当武汉高校的实验室理论,在黄石转化为盾构机刀具、半导体材料、新能源电池;当光谷的研发人才,在黄石未来科技城找到中试基地与产业场景,"武鄂黄黄" 科创走廊的协同效应正加速显现。

三千年青铜文明,赋予黄石 "炉火不熄" 的韧性;四十载转型探索,淬炼出 "创新不止" 的智慧。从冶炼车间的数字化改造,到半导体材料的自主可控,这座城市证明:城市转型,不必是 "断腕式" 的悲壮,而是 "向新式" 的智慧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黄石正以科技赋能为支点,撬动传统工业的 “价值裂变”,让长江之畔的 “铜草花”,在数字“云端”绽放出最璀璨的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