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湖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廖志伟:打造“四区” 为支点建设添水利动能


湖北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水是湖北最大的特点、最大的省情,也是最大的政治责任。在实施七大战略过程中,水利部门将重点在哪些方面发力?长江云新闻推出系列报道《牢记嘱托 建成支点·厅局长访谈》,第八期独家对话湖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廖志伟。

推动全部工作向支点建设聚焦发力

问:围绕全面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湖北提出重点实施七大战略、整体提升七个能力。您如何看待水利部门在实施七大战略上的作为?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6次视察湖北为新时代新征程湖北发展指路领航。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赋予我们“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的新使命新定位,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着力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这些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新阶段湖北治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的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省委“新春第一会”以五年为标尺,提出2030年、2035年奋斗目标,重点实施七大战略、整体提升七个能力。

这些重大战略与水利密切相关,比如,能级跨越战略要求增强战略腹地安全支撑,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规模,夯实高质量发展水资源要素支撑和水网基础设施硬核支撑;科创引领战略要求加快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培育水利创新生态,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产业倍增战略要求我们壮大水利产业集群,优化水利绿色金融服务,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枢纽提能战略要求加快建设三峡水运新通道,全力推进荆汉运河前期工作,以水网拓展航运网,高效率联通海上丝绸之路,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美丽湖北战略要求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文化创新战略要求进一步弘扬抗洪文化,保护和传承长江文化、治水文化;区域联动战略要求我们发挥长江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平台和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质保障省际协作机制平台作用,协同推进长江大保护,携手守牢长江流域水安全底线,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全省水利部门知责担责,推动全部工作向支点建设聚焦发力,切实扛牢“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政治责任,勇担为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两大战略”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弘扬伟大抗洪精神,加快推进三峡水运新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抓紧构建“荆楚安澜”现代水网,统筹推进美丽河湖建设,积极打造国家水安全战略保障区,为加快建成支点贡献水利力量。

出台21条 着力实现“三个目标”

问:近日,湖北省水利厅出台《关于全力服务湖北加快建成支点的行动方案》,实施21条举措,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坚实水利支撑和保障。《行动方案》出台的背景是?具体有哪些目标呢?

答:《行动方案》的出台,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使命的政治担当,也是回应湖北作为水利大省在新时代迈向水利强省的主动作为。

从国家战略看,湖北地处长江经济带主战场和国家水网核心区,承担着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支撑中部地区崛起、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任;从省内实际看,湖北江河纵横、湖泊密布,既具备水网区位居中、水资源禀赋丰富、水利设施体系健全和水文化底蕴深厚四大优势,但也面临着长江流域防洪保安、国家水资源保护调配、幸福河湖建设等严峻挑战。必须聚焦湖北支点建设战略布局,找准定位、明确方向、精准发力。我们围绕“七大战略”,以打造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先导区、国家水安全战略保障区、水利改革发展示范区、流域区域协同治理创新引领区为核心载体,谋划实施21条措施,努力当好支点建设的安全底板、发展长板和改革样板,为全省加快建成战略支点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按照省委“一年见行动、五年大变化、十年结硕果”的要求,我们具体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到2027年,省级水网工程覆盖度达79%,境内长江干流、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到2030年,省级水网工程覆盖度达90%,力争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非常规水利用量等指标中部领先;到2035年,水利支撑支点建设的功能作用显著增强,安全韧性现代水网综合效益持续发挥,全面建成国家水安全战略保障核心区,全力确保“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

打造“四区 ” 聚力实现“三个提升”

问:《行动方案》聚焦服务全省七大战略,加快“四区”建设,它们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内在逻辑?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提升?

答:《行动方案》提出聚焦“四区”建设,即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先导区、国家水安全战略保障区、水利改革发展示范区、流域区域协同治理创新引领区。“四区”建设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各地在具体实践中,应结合发展水平和水情实际,既可以有重点的单独推进,也可以协同推进。其中:

先导区是基础,通过对接国家水网主骨架、打造湖北骨干网、优化农田灌排网,提升农村供水、数字孪生水利等能力,以水网底图支撑支点建设蓝图;保障区是核心,通过强化长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国家战略水源地保护、百库千湖联调联动以及河湖生态环境治理保护,进一步强化支点建设水资源要素支撑和水安全保障;示范区是动力,通过推进水利“三资”管理改革、水利产业集群培育、水文化高地建设,以持续深化水利领域改革创新为支点建设注入强劲动能;引领区是方向,旨在通过长江流域防洪协作、跨界河湖共治,统筹推进长江流域东西协作、中线工程南北合作、中部地区组团发展,打造流域区域协同治理创新样板。总体而言,“四区”共建实际是“基础支撑—安全保障—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闭环链条,囊括水利“安全—发展—改革”多个维度,是我们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推进新阶段湖北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逻辑。

为实现“四区”建设目标,还需补齐不足和短板,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聚力提升:一是在增强防洪抗旱韧性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抗旱减灾工程体系、工作体系,加强“三江”“两库”“千湖”系统治理,确保“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

二是在攻坚重大工程项目上下功夫。力争三峡水运新通道、沿线补水、武湖蓄滞洪区等重大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全力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和“两重”项目清单,为稳增长稳就业提供水利硬核支撑。

三是在创新水利改革发展上下功夫。深化水利“三资”改革,壮大水利产业集群,稳步推进水资源“趋利避害”,做好水工程科学建设和盘活大文章,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