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来瘦并不等于老来寿 医生提醒:肌少症日益常见,不少老人都“吃错了”

老人意外跌倒,伤筋动骨“吃苦头”,殊不知罪魁祸首是营养缺位。本周是“全民营养周”,昨天,在上海市营养学会“营养健康进社区”活动现场,医学专家在接受采访时专门谈到一点:如今不少老年人对“吃”很关注,但不少人却吃错了,导致肌肉逐渐“缩水”,发生跌倒、骨折等意外。

随着老龄化加剧,老年“肌少症”正日益普遍。数据显示,60岁至70岁的老年人中,肌少症的发病率为5%至13%,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肌少症的发病率为11%至50%。“很多老年人怕长胖,顿顿少吃甚至不吃,反而起了反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冯一发现,不少老年人也有体重焦虑,认为少吃一点、瘦一点,身体才健康。殊不知,“老来瘦≠老来寿”,人体要保持必要的蛋白质、脂肪以及一些促进肌肉健康的特殊营养元素(如HMB)的摄入,才能避免出现“肌少症”。

肌少症,全称肌肉减少症,是指因持续骨骼肌量流失、强度和功能下降而引起的综合症。“在营养科门诊,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十个里约有七八个人的体重是不正常的。不少老年朋友会有疑问:明明说要控制体重,所以平时吃的饭菜很清淡,少油少盐,也不吃肉,这么做怎么又不对了呢?”冯一解释,老年人通常存在的饮食误区是只知道体重不能过重,却不知道体重过轻、肌肉量不足也不行。对老年朋友来说,“肌”不可失更重要。

医生解释,肌少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骨骼肌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的骨骼肌疾病,它在老年人中更普遍。“虽说随着年龄增长,肌肉量难免减少,但许多老人错误的饮食习惯会加速肌肉的流失。”冯一补充说,由于大众在营养知识方面储备不足,不少老人发现自己逐渐走不好路了,出现头晕目眩,第一反应往往是怀疑骨质疏松,到骨科或内分泌科去就诊,“在医院多学科绕一大圈,最后才会在营养科找到问题根源。”也因为症状不明显,很多老年人属于在不知不觉中被肌少症缠上了,增加了老年人跌倒、虚弱、死亡等不良临床结局风险。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测量体重里的肌肉是否过度流失、体重是否正常?“现在做体重管理最常提到的就是BMI指数,但它并不能很好地区分体脂的百分比和肌肉的百分比。”冯一介绍,医院已有相关仪器能更为细致地检测人体成分,营养科医生可以据此给患者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饮食、运动干预方案。

正值“体重管理年”,不少医生还谈到,门诊上遇到不少老年人为了减重,拒绝所有的肉,沾了油的东西都不碰,牛奶也不喝,结果导致优质蛋白质来源减少,肌肉也跟着流失。

“这些老年人有追求健康的意识,却缺乏科学指导。”冯一建议,这部分老年朋友通过运动、营养两条路径维持健康体重。在饮食方面,老年人一日三餐需要平衡膳食,食物多样,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鱼、虾、瘦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及大豆制品。经适宜的营养筛查、评估工具识别有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人群,可尽早开始口服营养补充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