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湖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冯艳飞:全链发力 湖北持续强化科创引领

凭借突出的科教人才优势,湖北在国家科创版图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瞄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湖北如何更好实施科创引领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创新策源力?长江云新闻推出系列报道《牢记嘱托 建成支点·厅局长访谈》,第二期独家专访湖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冯艳飞。

湖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冯艳飞

夯实支点创新策源力量根基

问:省委围绕支点建设部署“七大战略”,强调要科技先行,深入实施科创引领战略。请问,这一战略的提出是基于哪些考量?

答:科技创新是湖北的最大优势、金字招牌,支点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都要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王忠林书记在“新年第一会”上强调,湖北要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上奋勇争先,首先必须在科技创新上奋勇争先;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首先必须在科技创新上担当战略支点。

省委把“科创引领战略”放在七大战略的重要位置,目的就是要以科技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支撑引领能级跨越、产业倍增、区域联动等战略实施,增强支点建设的后劲。

在总体安排上,提出分步走的目标和体系化任务布局。(比如)在目标上,提出到2027年创新策源力显著提升,到2030年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到2035年成为世界原始创新策源地、全国成果转化优选地、全国创新生态高地。同时,围绕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了力量建设、空间布局、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人才集聚、创新生态等6个方面具体任务,强化创新策源体系化支撑。

在具体任务上,提出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部署了一批标志性、建构性、牵引性任务。(比如)在区域创新方面,提出打造“一个中心”“两个三角”“一个中心”是武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两个三角”是支撑全域的汉襄宜创新“金三角”和融入全国的鄂湘赣创新“中三角”。通过这些部署,不断优化支点创新策源的空间布局;在科研攻关方面,以“71020”高校创新体系支撑“61020”全链条攻关,引领“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全面升级。

我们相信,通过科创引领战略的实施,将显著提升湖北的创新策源能力,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坚实支撑。

加快支点创新策源攻关突破

问:您刚才提到创新策源的问题,我们知道,科技创新既有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也有从“1”到“10”的迭代性创新以及从“10”到“100”的规模化应用。下一步,省科技厅打算从哪些方面着力,推动产出更多原创成果?

答:确实,原始创新成果的多少体现了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强弱。对此,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发力。

一是打造更强大的平台体系。创新平台是集聚技术、集聚资本、集聚人才、集聚产业的重要载体,未来出大成果一定是在大平台。这些年,我们全力争取和建设高能级平台,已经打造了1家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4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10家湖北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去年,湖北19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其中14项来自全国重点实验室。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争取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同时,建好用好现有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比如)深入实施湖北实验室效能提升“十大行动”,在化合物半导体、北斗导航等细分领域深入塑造和强化领跑优势。(比如)用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类科研领域的“国之重器”,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推动产出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

二是加强有组织科研。前期,我们出台和推进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在“尖刀”攻关上,推行“下游考核上游、应用考核技术、整体考核部件、市场考核产品”的评价机制;在计划管理上,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牵头的省级技术创新项目占比超过70%。下一步,要进一步提高科研攻关的组织化、系统性和精准度。在基础研究方面,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多元投入,优化基础研究选题机制,鼓励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推动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产业技术创新方面,聚焦“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编制产业链创新图谱,围绕产业链精准部署创新链。拓展实施“尖刀”攻关,强化“里程碑”管理,在6G、量子等领域突破一批技术瓶颈制约。同时,以产业链专项方式,部署省科技计划项目,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更好融合。在未来产业方面,大力实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等5大主攻方向,布局实施人形机器人突破、量子科技攻关等8大工程,构筑新赛道的“卡位”优势。

加速支点创新策源成果转化

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途径。行动方案提出,要加速支点创新策源成果转化。省科技厅将如何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答: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关键支撑,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体现。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0年1687亿提升到5500亿,连续4年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可以说,创新成果转化之路越来越顺畅。后续,我们将继续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堵点卡点,加快构建“有权转、愿意转、转得顺”良好环境。

一是抓住“两个关键”。针对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问题,出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措施,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同时,支持高校师生大规模创新创业,着力解决“有人创业、有钱创业、有平台支撑创业”的问题,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二是做强“五大支撑”。概念验证和中试孵化是科技创新跨越“死亡之谷”的关键,要进一步做强概念验证中心、制造业中试平台、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科创企业孵化器、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等“五大支撑”,建立边研发、边验证、边转化的产品快速迭代机制,加快打通成果转化链条。

三是完善“七大体系”。将持续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成果转化体系,建好用好科创供应链平台,高质量举办医工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大赛、乡村振兴实用技术大赛等各类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发挥各方面合力,推动科研成果与人才、技术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营造支点创新策源一流生态

问:行动方案提出,要营造支点创新策源一流生态。对此,省科技厅有哪些工作考虑?

答:李殿勋省长强调,要解决好创新所需的“阳光、土壤、空气和水分”问题,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根本保障。我们将以改革为手段,加快打造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一是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去年,我们在全国率先出台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推动建立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科技引领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比如)近3年全省高校共调整专业864个,新增专业中70%服务集成电路等具有湖北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需求。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实施战略人才力量“十百千万”行动,推进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和高校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建设湖北科创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等特色学院,推动改革深度破题。

二是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去年以来,我们针对科技型企业和科技人才的创业需求,推出了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科技人才贷。截至目前,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已经服务4253家企业、发放贷款164.9亿元。科技人才贷服务3997家人才企业、发放贷款113.74亿元。下一步,我们将坚持“股权投资做引导、债权投资做增信、多层次资本市场募资做培育”,持续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大力培育多元化创投机构,加快推广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科技人才贷、创新积分贷等金融产品,构建“数据增信”和“财政增信”联动的增信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好金融支撑。

三是深化开放合作。近年来,我们打造了东湖论坛、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等标志性论坛活动,建设了一批“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对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高水平举办东湖论坛等活动,国内外一体布局建设离岸创新中心、境外科技合作园,推动优质国际科技合作组织在湖北落户,更好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