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以科技之力托举湖北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

5月24日,湖北省科技活动周和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在武汉启幕,这场“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的主题活动,既是一场群众性科普盛宴,更是展现湖北科创最新成果、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窗口。在科技创新成为全球竞争焦点的今天,这场活动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切口,以激活创新生态为路径,正在书写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湖北答卷。

本届活动将开展政策宣传、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开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荆楚科普大讲堂”“寻访最美科技工作者”等五大系列科普活动。湖北省通过科技活动周展现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模式,本质上是一场凝聚共识的全民科普行动。科技创新从来不是孤立的实验室行为,而是政策、文化、社会协同作用的系统工程。科技活动周释放出一种信号,那就是科技创新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神秘事物,而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指南,比如:活动现场演示的导航定位原理,都是通过三角定位法即终端(手机或汽车)在某一时刻同时接收三颗以上卫星信号,测量出终端至三颗卫星的距离,然后利用距离交会法,就可以计算出终端的位置。当科学技术的普惠性成为共识,创新生态便具备了自生长的生命力,公众也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当科学探索与日常生活产生共情,科学家精神也就真正融入了社会文化之中。譬如,“荆楚楷模”陈刚教授,曾经四次攀登珠峰进行测绘,不仅是为获取地质数据,更是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诠释“探索未知”的科学信仰。“钢铁女侠”丁文红教授30年如一日攻克低应力超高强钢技术,不仅在于打破国际垄断,更在于将科研论文写在产业链升级的实践中。不仅如此,通过情景演绎等形式,让青少年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意义。譬如:湖北省科技馆原创科普剧《差不多,差多了》,通过科学精灵“亮亮”与少年“多多”的奇幻冒险,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科学探索是一场严谨的修行,容不得半点马虎大意。科技活动周正在用鲜活的形式载体表明,科学家精神以情感共鸣为依托,重构了公众对于科学家及科学家精神的认知,为更好地传承科学家精神培育了肥沃的土壤。

在技术和产业迅猛变革的当下,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也是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近年来,湖北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在光电子、空天信息、生物育种等领域先后组建10家湖北实验室,取得了胶体量子点红外芯片、高速磁悬浮测试线等一批原创性、颠覆性的重大科研进展。本次科技活动周展览现场上,省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基地组成50余个展位,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现代农业、能源科技等领域,展示湖北省特色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实践成果。同时,此次活动周上的“荆楚科普大讲堂”,让科研人员与社会公众通过双向互动方式,在让群众更好地了解科学技术的同时,也为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提供了思路参考。

科技之光,照亮荆楚奋进之路;创新之火,点燃时代发展引擎。湖北科技活动周犹如一座桥梁,连接起科技与大众、现在与未来。它让我们深知,科技创新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是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的坚实力量。当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当科技成果如繁星般点亮荆楚大地,这不仅是科技强国的生动注脚,更是民族复兴的澎湃动力。愿我们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让尊重科学、崇尚创新在荆楚大地蔚然成风,以科技之力,托举湖北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