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新引擎——宜昌56名新农人成为高级农艺师

清明时节,宜昌乡间一片繁忙景象。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批新农人正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自2021年“宜荆荆恩”四地率先开展农民技术人员高级职称评审以来,宜昌已有56名新农人获此殊荣,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他们凭借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活跃在田间地头,不仅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田秀才”李正喜:让小猕猴桃长成大产业

4月6日,在“世界猕猴桃原产地”夷陵区雾渡河镇,种植大户李正喜忙着在田间给猕猴桃树抹芽、浇水灌溉。“我正在与市种子监督站合作,开展猕猴桃溃疡病、根腐病的防治研究,争取早日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李正喜信心满满。

李正喜

今年57岁的李正喜,原先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2010年,他回家乡雾渡河镇观音堂村开始种植猕猴桃。瞅着山林间遍布的野生猕猴桃,打小爱动脑筋的李正喜,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本地选育的品种更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能不能利用野生猕猴桃进行杂交,选育新品种呢?”

李正喜购买了种植、育种类专业书籍,渐渐从一个门外汉,知道了“单倍体”“双倍体”等育种方面的知识,掌握了猕猴桃高产优质栽培及品种杂交选育初步技术。

经过几年攻关,由一个芽变品种选育而来的黄心猕猴桃品种“原产黄金”诞生了,这让李正喜十分欣慰。在2018年举行的宜昌市首届猕猴桃品鉴会上,“原产黄金”样品斩获二等奖。2022年,李正喜获评种植业高级农艺师,翌年开始负责全镇的猕猴桃技术指导,2024年又担任科技特派员,为果满多农业开发公司和猕丰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对口提供技术帮扶,帮助200多户果农年增收500万元以上。

“发明迷”王开华:造良机福泽屈乡柑农

正值柑橘春管关键期,秭归县水田坝乡王家桥村柑农胡静操作着一台果园打孔机,在脐橙树周边打窝,以深施有机肥。“现在一天轻轻松松打千把个窝子,搁以前想都不敢想,这都是讨‘发明迷’的好啊!”

胡静口中的“发明迷”,是屈原故里鼎鼎有名的王开华,湖北秭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今年53岁的王开华,很早就与农业机械结下了不解之缘。2013年,王开华了解到农田板结造成作物减产现象普遍,心被深深刺痛了。

王开华

经过刻苦攻关,2016年,他自主研发的微耕机实现量产,仅县内就推广运用2000多台。脐橙是秭归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40万亩。长期以来,柑农在给脐橙树施有机肥时,都是采取人工挖窝的方式深施,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效率低。

“这种现状必须改变。”从2019年起,王开华多次外出学习参观,潜心研究、精心设计制造了初代果园打孔机,但制造精度达不到要求,实用性差。他没有气馁,历经4年几百次的试验改进,前后投入40多万元,终于在2023年研制成功新型果园打孔机。不光挖窝效率比人工提高15倍以上,肥料利用率也大幅提升。

针对柑农的需求,王开华开发了几款机型,最高仅2600多元,深受柑农的欢迎,仅一年多时间就销售2000多台。

近年来,王开华又研制了双行播种机等农机具,先后取得4项发明专利。2023年,获评农业机械高级农艺师后,王开华的研发劲头更足了。

“土专家”周家文:擦亮百里洲砂梨品牌

“疏除畸形果、病虫果、密集果及被叶片磨损的果,合理保留幼果,科学疏果才能产量适中……”4月13日,在枝江市百里洲镇沿江村一片梨园里,年过花甲的周家文耐心向红新果蔬专业合作社社员讲授梨子疏果知识及要点。

作为枝江市科技特派员,种植业高级农艺师,百里洲镇砂梨种植能手,百里洲几乎每一块梨园里都留下了周家文的足迹。

周家文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周家文就开始种梨贩梨,从此与梨结下了不解之缘,亲眼见证了百里洲砂梨从辉煌—衰落—重振雄风的全过程。

2016年,枝江、百里洲两级政府提出重拾砂梨产业荣光,深受鼓舞的周家文在坝洲、三洲两个村流转土地1000亩,牵头成立双红砂梨专业合作社。在省农科院果茶研究所胡红菊研究员团队的技术支撑下,承担了砂梨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百里洲砂梨的品质、亩产量大幅攀升,极大激发了当地农民恢复发展砂梨产业的积极性。

周家文凭借丰富的种植经验,参与制定《百里洲精品砂梨种植技术规范》,指导梨农按标准进行生产,帮助解决各种疑难问题。

周家文还积极探索创新砂梨销售模式,创立越天然电商平台,将百里洲精品砂梨销往全国各地。合作社与梨农签订8元/公斤的保底收购合同,让梨农不仅不愁销还卖出了好价。“我们每年增收一大坨,老周和双红合作社功不可没。”在百里洲镇,只要一提起周家文,梨农们都会伸出大拇指。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