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小作坊”到智能温控大棚,从人工撒种到自动化流水线,春耕时节,黄石以科技赋能水稻育秧全链条升级。
在阳新县军垦农场农产品加工园育秧工厂,工人们正在炼秧,制作营养基质。工厂的前身,是一家育秧“小作坊”,经过当地政府扶持,2021年落户军垦农场农产品加工园区,目前集中育秧面积95亩。
黄石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副科长 胡兴:水稻集中育秧具有提高秧苗质量,增加种植密度与产量,降低劳动力和节约成本,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化与规模化发展,有利于抗灾减灾、保障粮食安全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现代农业种植方式。
水稻集中育秧虽然好处多,但是操作起来并不简单,需要根据订单来引进种子,然后催芽、播种、暗化、摆盘,一个月后再送到大田移栽,移栽到一定程度才可以进行机插。水稻育秧是现代化水稻生产的基础,每亩秧田单次可供应100亩大田机插秧苗。
阳新县军垦农场农产品加工园区育秧基地负责人 汪训松:(订单量)同期相比的话比去年大概增加了40%。我们去年的话,再生稻跟早稻是5000多亩,今年接了(订单)8000多亩。通过政府的补贴,我们也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农户现在要(机)插秧的越来越多了。
在黄石临空经济区·还地桥镇学文家庭农场,一粒粒种子从暗房出库,均匀地铺洒在托盘上,混合着营养基质,被送往温控大棚。这里,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24小时运转,自动化喷淋系统根据秧苗生长阶段,精准调控水肥供给,确保秧苗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
黄石临空经济区·还地桥镇学文家庭农场育秧基地负责人 黄卫:今年早稻订单量达到1500亩,比去年增长20%,市农业局对我们的支持很大,给我们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很大的信心。
目前,黄石新建、改扩建育秧基地8个,育秧大棚面积达193亩。其中,大冶市新建育秧基地2个,面积合计20亩;阳新县新建、改扩建育秧基地6个,面积合计173亩。截至目前,黄石早稻(再生稻)集中育秧130余亩,可栽插大田13000亩。
记者 张小康 编辑 陈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