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石:时味·春泥留香

春天吃芽,夏天吃花,秋天吃果,冬天吃根。四季更迭中,中国人以时间安排自己的饮食,这是沿袭祖先的生活智慧,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秘密,也是关于时间和味道的故事。

长江蜿蜒东流,晨雾如纱。当最后一场倒春寒掠过长江中下游平原,一种古老的味觉记忆开始在泥土中苏醒。

家住湖北黄石风波港的张柳英,总会在春分前后与村民一起去长江边踏青。她们能在滩涂上找到被长江滋养了整个寒冬的馈赠——野泥蒿。


张柳英:野泥蒿是长江边的草,饭桌上的宝。

泥蒿——学名藜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已有记载采食蒿科植物了。

张柳英:我们湖北农村有句俗语:二月泥蒿三月草,四月当柴烧。

这里的月份指的是农历,长江边的居民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时令,不时不食。农历二月青嫩的泥蒿,有独特的辛香,且口感甘甜。

每月的中下旬,张柳英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冯远,都会带老婆孩子回家2天,陪陪父母。

张柳英取出小雪时节腌制的腊肉,切成薄片。一荤一素相遇在沸腾的灶台,到腊肉金黄、泥蒿碧青时起锅即成,泥土的辛香和青翠的春色转眼之间也在盘中了。

对于冯远来说,一盘泥蒿炒腊肉,便可解乡愁。

冯远:我妈说我是吃泥蒿根活下来的娃,以前没菜吃,总是吃这个野菜。现在每年春天,都惦念着回家吃上这一口。

当风波港江滩的野泥蒿,跨过长江大桥,闯进餐厅主厨的视野,故事又有了新的篇章。

虽然没到饭点,但楚菜馆四季别院的厨师皮之军和张爱兵已经忙碌起来,他们要用野泥蒿制作一道春季特色主食“蒿团”。

皮之军:我们湖北的农村娃,小时候都吃过蒿子粑,蒿团就是在蒿子粑的基础上精细的做法。

入行30年的皮之军,在传承家乡味道的同时,对“春味”的创新表达,也有自己的灵感。

皮之军:泥蒿用开水烫熟,再用冰水冰镇,可以保留泥蒿嫩芽独特的味道和翠绿的颜色。

蒿团内要包裹羊肚菌、花菇、楠笋、土猪肉等食材,这与我们千百年来的生活环境、生活需求息息相关。

皮之军:过去我们中国是农耕社会,有顺应自然、医食同源的饮食文化。 泥蒿是春天的味道,糯米使人填饱肚子,馅料是增加它的营养。

春味、饱腹、营养都兼顾的蒿团放入蒸笼,渐浓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蒸笼掀开,蒿团从草绿色转为沉静的黛青色,春味出笼了。

食客:把春天的味道吃到嘴巴里面了。

当反季节蔬菜占据我们的餐桌时。家住长江边的人们依然遵循着“因时而食、因地而食”的规律,他们相信,只有江滩的野泥蒿,才能吃出新涨的江水的味道,吃出春天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

作者:耿宏杰、袁军、李晶、徐波、朱宇航

一审:刘露

二审:邱桂兰

三审:董瑾瑜